施長征 彭思恒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育環境,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訓工作有機結合形式,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為目的的教育模式。由此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高等職業院校發揮各自優勢,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法律法規體系;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03-02
當前,校企合作正在從一般的公共問題演進到公共政策問題,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校企合作教育是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訓工作有機結合形式,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為目的的教育模式。2010年9月,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中國確定了新一輪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路徑,即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高等職業院校發揮各自優勢,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當前全國各地發生“技工荒”的形勢下,更加彰顯出它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校企合作既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與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組織模式,又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的途徑。職業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只有好的員工,才會生產出好產品,企業最終才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同時學校不可能配備與企業當前正在使用的完全相同的設備設施,單靠學校培養是不可能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合格員工,校企合作辦學有效利用了社會資源,節約了資金和成本,解決了學校場地、設備、師資不足的問題,解決了設備、技術落后這一現實問題。
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零距離”,它有利于學校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提高學校辦學質量,也有利于企業吸納人才,使培養的學生能夠直接走出校門,進入廠門,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二、中國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體系的概況
目前,中國校企合作更多處于民間活動狀態,學校常常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普遍把校企合作當成是發展的負擔,究其原因除了社會觀念的滯后,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規體系的滯后與不完善,國家沒有明確、具體的專門針對校企聯合辦學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中國關于職業教育的基本立法由《職業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三部法律組成,但總體上講,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還不盡完善,法律規定比較籠統,多屬原則性規定,權利邊界不明確,程序性規定缺位,缺乏可操作性。
第一,《職業教育法》對企業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的有關規定包括:企業在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特別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有“提供方便”的義務;再有就是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除了《職業教育法》規定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有關義務,而對于其有何具體義務,以及對于違反義務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并沒有做出規定。第二,中國《職業教育法》在第四章中,對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來源進行了明確規定,但缺乏政府相應的針對性的資金投入,對于國家、政府和企業各自所應承擔的經費責任和義務,該法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也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對企業參與給予經費上的支持和鼓勵,使校企合作的資金和經費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中國為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也提供了一些優惠與獎勵政策,如可以給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等,但實際上,就全國范圍而言,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沒完全落實。第四,由于現有的法律對頂崗實習學生的安全責任分擔沒有明確規定,使實習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傷害無法得到有效預防及有力的保障。
三、國外校企合作立法狀況
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等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都離不開國家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及嚴格的執行。
(一)德國的法律狀況
德國政府制定了《職業教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勞動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等法律法規來調整校企合作中多方關系,對企業、學校、學生三者的義務、責任都作了明確規定。德國于1969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2005年進行了修改,該法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目的、內容;明確規定了職業學校、企業、培訓機構以及受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了規定了聯邦職業教育和研究所的地位、權力和責任。依據《職業教育法》,企業里的培訓都必須遵守聯邦政府在該法中規定的全國統一的企業培訓規章條例;企業作為法定的職業教育主體始終對培訓負有完全的法律責任,學徒在培訓前須與企業簽訂條款明晰的培訓合同,合同的形式內容及企業的責任和義務都已事先由國家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了,包括專業名稱、培訓年限、培訓學校、培養目標、培訓內容和考試要求等內容也必須是在《職業培訓條例》和《框架教學計劃》中所規范的、全國統一的、國家認可的。按照職業教育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渠道是由聯邦、州政府及企業分別承擔的。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基本上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津貼和實訓教師的工資等。
德國聯邦政府于1981年頒布《職業教育促進法》,規定德國所有國營和私營企業,無論是培訓企業還是非培訓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必須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中央教育基金,然后再由國家統一分配和發放該基金。中央教育基金規定,只有培訓企業和跨企業培訓中心才有資格獲得培訓資助。
政府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監控校企合作,法律規定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可免交部分國稅。而對于違反條例者《職業訓練條例》和《職業培訓規章》則都明文規定可“判處關押”或“處以不超過一萬馬克的罰金。”
(二)美國的法律狀況
從美國的法律發展史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美國國會和政府對教育立法的重視。美國是典型的以法律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其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基本上是:法律出臺后,緊跟著是職業教育的大發展,以此推動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美國職業教育法律的制定是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推進的。美國在職業教育系統化之初,企業就開始參與職業教育。美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規,推動學校和企業合作。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力發展部分時間制的合作職業教育,政府給予財政上的支持。該法規定開展工讀性質的課程,要求大學階段的學生一部分時間參與校園學習,另一部分時間參加有薪專職工作,二者交替輪換。法案要求各州的職業教育部門與企業要相互合作,并規定為工讀課程提供財政支持。1994年,時任克林頓政府通過的《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更是把美國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學校和企業必須一同工作以創造合作關系,企業負責延伸的學習活動,如提供合作學習課程,向高中學生提供實習職位以及提供實地工作指導,同時聯邦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用以開展校企之間的合作。在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方面,美國政府規定,地方學區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地方資助,主要是地方財政稅收,占55%;州政府撥款占35%,主要來自于地方所得稅,按學生人數撥款;其余10%,主要來自于聯邦政府。可以說,這些發達國家在校企合作的具體環節上,包括校企雙方的責、權、利及實習生的勞動報酬、勞動保障等等,都有法律法規的指引和約束。
四、完善中國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建議
這些年,中國不少地方和行業企業在推進校企合作方面,已經率先制定出臺了地方區域性的政策法規,寧波市首開校企合作的國內立法先河,頒布了《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但這畢竟只是地方性法規,不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法律,無法對全國范圍的校企合作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因此,參照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體制,我們建議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第一,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應明確規定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的內容和形式、職業院校建立學生和教師到企業實習實踐制度,規定企業在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老師實踐中的相關義務,對于未能履行職業教育義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懲罰,明確政府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工作內容和職責,要強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信息發布、資源整合等方面的責任。第二,設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專項基金。應規定各級政府應當設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并對專項資金的用途、額度以及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等作出規定。第三,采取各項優惠手段,尤其是在稅收方面給予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優惠,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對接收實習生和畢業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并按接受人數減免部分企業所得稅,允許企業適當提高職工培訓經費提取比例,列入成本開支。第四,通過立法建立預防和妥善處理實習學生發生意外傷害的機制,明確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安全義務,要求學校或企業為實習學生統一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從而為實習學生實習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免除學生、學校、企業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王梅珍.盡快出臺校企合作促進法[J].職業技術教育,2010,(9):25.
[2]張明亮,薛梅,安榮.借鑒國外經驗,切實搞好中國校企合作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9):79.
[3]謝俊琍,楊瓊.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解讀及現狀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2.
[4]張惠梅.中國與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立法的差異性研究[J].科教廣匯,2007,(2X):157.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