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民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初一;學法指導;策略;讀書;思
考;書寫;記憶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79—01
學生進入初中后,由于剛從小學的“襁褓”里解脫出來,因而在學習的習慣上存在著很強的依賴性。小學科目少,內容淺,到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加深、拓寬,一部分學生因學習不得法而成為后進生。因此,如何對初一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值得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研究,下面是筆者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幾點體會。
一、善于讀書,是提高能力的關鍵
調查發現,當前初一學生學習數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善于讀數學書,他們往往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這樣既沒讀懂弄透,又使其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因此,重視讀法指導對提高初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去讀書呢?教學中,在學生學會對數學語言進行“翻譯”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以下讀書方法:一是粗讀,即先瀏覽整個內容的枝干,然后邊讀、邊勾、邊畫、邊圈,粗略了解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難點,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以便求教于老師或同學;二是細讀,即根據每章節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三是研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并歸納要點,把書讀“薄”,以形成知識網絡,完善認知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些讀書方法,形成穩固的習慣之后,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勤于思考,是探求真理的鑰匙
學習離不開思維,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教學經驗表明,初一學生常常固守小學算術中的思維定勢,思路狹窄,這不利于他們的后繼學習,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法指導是初一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
在進行思法指導時,教師應著力于以下幾點:①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常想、多思、善解;②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溯源思索的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③通過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化歸、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善思;④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讓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于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學會“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從而達到啟思悟理,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規范書寫,是提高思維嚴謹性、邏輯性的途徑
學生在解題(特別是證明幾何題)時,在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寫法指導,因此,重視對初一學生進行寫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指導寫法,一是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因為數學符號是數學演算的前提;二是要使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三是要教會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利用數形結合來解決問題。這樣多形式、分層次地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四、靈活記憶,是學好數學的基石
教學理論表明,學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與其學業成績的好壞息息相關。初一學生由于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往往是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一教學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指導,使其能夠靈活記憶是學好數學的基石,也是初一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視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摒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記憶方法,如通過對知識之間關系的類比,使學生學會聯想記憶;通過把知識編成順口溜,使學生學會用口訣記憶;通過繪制直觀圖,使學生在以形助學中,學會數形結合記憶;通過發掘知識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時,學會理解記憶;通過歸納概括所學知識,使學生學會按知識結構來系統記憶;通過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學會循線索記憶。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