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蓉
摘要:和諧的大學文化,是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相互影響而成為的一個整體。建設和諧大學文化,必須繼承弘揚優秀中華文明、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通過打造堅實的文化陣地、培育優良的文化風氣、繁榮文化組織、優化文化環境來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發揮大學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和諧社會;大學文化;建設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71-0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和諧大學的建設,和諧大學的建設要靠和諧大學文化的支撐。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和諧的大學文化,用和諧的人文精神培育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使其成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中堅,是社會賦予大學的光榮使命。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大學理應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發揮引領作用。
一、和諧大學文化的內容
1.大學物質文化。大學物質文化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設置的物質條件的總稱,是大學文化的物質形態。它既是大學精神文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僅是辦學條件和辦學實力,而且它還體現了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高水平、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具有人格魅力、學術造詣深厚和善于治學育人的教師隊伍,現代化的圖書館、實驗室和校園網,是構成和諧大學物質文化的基本要件。
2.大學精神文化。大學精神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在實現教育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存在于頭腦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社會態度、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大學精神文化集中體現在大學精神之中,是大學文化的靈魂。科學的大學精神是建立在對文化傳統、教育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征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在當代,科學和諧的大學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著眼未來”的超越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3.大學制度文化。大學制度文化是保障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運行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管理體制、人際關系的準則,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和諧的文化依賴于建立和諧的制度。沒有制度的和諧,就不可能做到文化和諧、社會和諧。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手段,大學的招生、就業、學籍、教學、考試、人才評價等制度,具有重要的教育感化和強制規范功能,在對人們進行正確的思想導向,促進良好校風學風形成方面,起著管理育人的作用。
4.大學環境文化。大學環境文化是大學供給師生學習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有機統一。和諧的學校環境不僅是師生賴以學習生活的條件,而且是陶冶師生情操的隱性課程。風景如畫的校園、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起著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教化人的作用。
和諧的大學文化,是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相互交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而成為的一個整體。構建和諧的大學文化,就應當以大學人為主體,以知識及學科專業為基礎,努力提升大學文化底蘊的水平和品位,將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二、和諧大學文化建設的原則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大學的興衰緊密相關。國家的興旺離不開“軟實力”的支撐,“軟實力”的核心和重點就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即凝聚在大學擁有的深厚文化底蘊之中的大學文化。因此,建設和諧大學文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1.大學文化建設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學文化是高層次的文化,處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因此,大學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先進性要求,要弘揚主旋律,與社會主流文化相一致,代表先進的社會價值觀,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大學文化建設,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倡導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有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使大學真正成為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也只有如此,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大學文化建設要繼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大學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建設和諧的大學文化,應當把繼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明作為根本,在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中將中華文明注重人格、倫理、和諧的人文精神發揚光大,并從繼承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養分,為新時代的大學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不斷賦予其新的色彩,以滿足時代條件下精神文化發展的要求。
3.大學文化建設要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積淀和創造的先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作為正在走向世界、承擔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重任的中國大學,在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具有一種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和廣闊視野,努力探求大學文化在東西方文化、本土與外來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交匯點的正確位置,自覺地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做到繼承傳統而不保守、與時俱進而不獵奇、視野開闊而不媚外,成為發展人類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和諧大學文化建設的途徑
大學要求生存,求發展,成為發展人類、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擔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歷史使命,必須高度重視并大力建設和諧的大學文化。
1.打造堅實的文化陣地。大學學科專業與教學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主陣地。要全面落實先進文化成果、文化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就必須加強學科專業與課程教學建設,突出大學學科專業優勢與特色,重視教師隊伍的培訓,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監督和評價機制,提高教學水平,切實發揮好學科專業建設,尤其是高校“兩課”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陣地作用,打造堅實的教學文化陣地。此外,大學校內宣傳媒體是引領輿論、集中思想、發展文化的重要陣地,要維護我們的文化利益,確保我們的文化安全,就要切實抓好校報、校園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建設,提高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用優秀文化占領網絡媒體,打造堅實的宣傳文化陣地,不斷提高大學文化建設水平。
2.培育優良的文化風氣。優良的校園文化風氣,會直接影響每個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甚至會成為一種動力,激勵學校的每一個人。因此,首先,要努力培育嚴謹治學、大度包容的學術風氣,使大學校園成為富于自由精神的學術殿堂,為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為學術大師的涌現提供無限的發展空間;其次,要大力培育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讓學生樹立以學習知識、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再次,要努力培育規范有序、文明健康的生活風氣,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共進的文化氛圍,使師生自然和諧地融入校園生活,讓自己的文明舉止和積極狀態都成為積極的教育因素;最后,要努力培育以人為本、科學規范的管理風氣,構建一個機構設置合理、權責明確、規章健全、管理高效、既體現人文關懷又體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管理生態,既滿足人的要求,又與自然規律相和諧一致,既有濃厚的人文關懷,也有規范的秩序,能激發師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學習并主動關心學校發展,自覺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
3.大力繁榮文化組織。大學校園里的院系、學生班級、宿舍、學生社團等組織,是廣大師生參與和推動文化建設的依托,在大學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當積極促進這些文化組織的持續繁榮和發展,發揮其對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重視和加強院系特色文化的培育工作,依托院系文化風采競展,形成院系的文化特色,創出院系的文化品牌;其次,要加強班級和宿舍文化建設,支持班級和宿舍組織開展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及文化活動,通過評選優秀班集體、星級寢室以及開展宿舍團建、黨建工作等,營造團結和諧、創新進取的班級和宿舍文化氛圍;最后,要加強學生社團文化建設,注重社團管理,加強組織領導,指導社團開展品位高雅、健康有益的社團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4. 積極優化文化環境。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良好的校園環境及其中蘊涵的人文氣息,是無聲的育人載體,對陶冶師生情操、啟迪智慧、積淀高雅的校園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應當不斷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硬環境建設,完善有關硬件設施,如修建學生課外文化科技活動場館、建設一流的校園網絡交流平臺、提供優質的圖書館服務及設施、創建優美的校園及宿舍環境、修建標志性的校園建筑并命名等,充分賦予校園內包括樓堂館所、花草樹木等在內的建筑、設施和環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塑造一個環境優美、格調高雅、人文與自然和諧、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現代化大學校園,為廣大師生提供舒適、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軟環境建設,大力倡導和創造有利于師生平等、自由交流的機會,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科學手段來“經營”好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創造出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活動項目,充分調動師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大學校園時時展現出現代大學的科學、文明與進步,成為師生迸發新思想的“暢想園”和塑造青年學子健康人格的樂園,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陶冶性情、修身養性之功能。
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大學文化建設理應走在全社會前列,奮發進取,不懈探索,在和諧大學文化建設上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為中國先進文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郭建寧.關于當前文化建設與和諧校園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12,(4).
[3]李文.對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12).
[4]鄭湘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J].企業家天地,2011,(3).
[5]何旭娟,王輝.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2).[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