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振偉
【摘要】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不應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疊加,而是應該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數學學科教學中去,達到數學教學的突破和發展.
【關鍵詞】 信息技術;計算;數量關系;空間觀念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 如何把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進行有效整合,是一線數學教師一直關注的話題.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不應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疊加,而是應該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數學學科教學中去,達到數學教學的突破和發展.
下面就從計算、數量關系、空間圖形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的一些小體會,與大家共享.
一、變靜為動,注重計算本質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教版新教材也遵循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圖文并茂,生動有趣. 在計算教學內容部分,同樣也設計了富有兒童情境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主題圖,如第一冊第96-97頁的“學校運動會”,第二冊第10-11頁的游園活動圖. 第三冊第8頁的乘車圖,第五冊第68頁游樂園圖等等. 這些主題圖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故事情節,許多圖中還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多個信息,為教師組織計算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緊密地把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在一起.
然而,許多教師認為新課程下的情境形式新穎,適合兒童年齡特點,沒必要再處理,就原封不動地拿來就用,不考慮學生數學的思維方法,上成了“看圖說話”課,致使“數學味”、“計算味”不濃,這樣的教學過程在計算教學中就是一把“雙刃劍”,從而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計算能力.
如一年級下冊56頁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中,教材中借助苗圃有許許多多鮮花的場景圖,描述工人叔叔運送鮮花的情節,讓學生進入情境,并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 但主題圖中呈現的情境包含了兩種狀態,用加法計算的情境是靜態的,減法計算是通過工人叔叔運送鮮花呈現的動態情境,兩種不同狀態的情境如果同時呈現的話,無形中干擾了學生思維,再加上紅花黃花的朵數之和正好和紫花朵數相同,數據的再次干擾增加了認知的難度.
那么,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彰顯出計算的本質呢?我們不仿嘗試這樣的做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原本靜態的情境變成動態過程式的演示,并輔以情境演說,讓學生身臨其境. 如先呈現30盆紫花,動畫演示工人叔叔推車搬走了10盆,問:“還有多少盆紫花?”在同一屏幕上,圖文聲像并動,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有意注意. 與靜止的圖片和文字相比較,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和生動的情境有機結合,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中發現數學問題. 同時通過動態的演示突出10盆10盆的花,學生在動態圖像變化中,感悟和理解了“3個十減去1個十就是2個十”的算理,使其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到算理的理解和計算能力的培養上.
因此,在計算課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演示的優勢,將主題圖情境和計算算理制成動態的演示,然后根據學生感知情況演示,這樣使學生在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像變化中感悟計算的意義,使學生一目了然,把握了計算教學的本質,誘發了學生愉快的學習情趣,使知識得以內化,分析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二、化繁為簡,突出數量關系
新課程解決問題教學倡導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線,這種學習活動應該在課堂中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這樣一個過程. 數量關系作為數學問題的骨架,分析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然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由于情境的多樣、信息的豐富,繁瑣多樣的信息處理致使數學課堂教學中忽視了數量關系的分析.
如二年級上冊P23“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新課程教材采用 “全校衛生評比”這一情景. 采用對話式文字,“我們二(1)班得了16面小紅旗”,“我們二(2)班比你們少3面”,要求“二(2)班得了多少面紅旗?”于是主題圖下方呈現16-3的算式,以及小精靈的提問:“你能說出別的班級得多少面紅旗嗎?”而整個圖中信息含量十分豐富,其中既滲透著一一對應的思想以及數量關系的分析,同時又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那么如何在這樣繁瑣復雜的情境中,突顯出數量關系呢?那就得好好利用我們的現代信息技術. 我們可以把各班得的小紅旗的面數制作成能夠按學生回答點擊呈現的樣式. 如學生在解決二(2)班得的紅旗的時候,我們可以演示課件,舍去其余班級,只呈現兩個班紅旗的面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虛線和線段圖,讓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數量關系“從二(1)班的16面紅旗里面去掉少的3面,就是和二(2)班同樣多的部分”. 在解決別的班級得的紅旗面數時,同樣可以依據學生的回答點擊課件,舍去其余班級,突出相比較的班級,使繁瑣復雜的情境變得更簡單,進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求相差數問題的數量關系.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數量關系的分析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 但分析數量關系講解起來比較抽象,有些知識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生學起來也有一定的思維障礙,用常規的教學手段,不易表述清楚. 因此,教師可以把知識的重點、難點制成課件,教學中按設計的程序,根據學生的回答有機地進行播放,從而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將復雜的情境進行加工處理,突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這無疑是解決問題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重要手段. 從而讓學生在圖文聲像的直觀生動的變化過程中,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尋求解答的最佳途徑,促進思維發展.
三、化難為易,培養空間觀念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和認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對有些數學知識往往難以想象、理解. 而“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形成”既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也是小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一個難點. 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一般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就可把抽象的空間概念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表象,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先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讓學生明白就是要把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注意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系. 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操作演示,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匯報交流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不同的想法,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了其推導過程,在展示過程中,學生不僅看到了自己推導的方法,也了解到其他同學的思維方法,從而獲得新的啟示,形成新的認識、新的經驗.
同時,對于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學生展示的時候出現最多的是移拼的方法,而對于一些“等積割補”的方法,學生了解得不是很深,但作為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等積割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因此在教學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圖形的分、轉、移、并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形象地展現計算公式生成過程.
三角形的面積可以通過不同的割補方法得出不同長方形,運用課件的演示能夠突出實際操作過程,演示后學生恍然大悟,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借助于觀察、比較、分析等手段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從而正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僅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完善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且在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將獲得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把難點、重點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生動的知識,起到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等效果,但我們不能把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只能當作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濫用和不適當運用,而應該適當、適時、適度進行合理靈活運用,使其能夠真正彰顯出數學本質,起到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