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邵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062-01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小學階段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也有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小學體育作為一項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運動課程,他對于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結合現階段的學生身體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日常運動量少、身體素質差等現象愈發嚴重。結合學生的這一發展特點,在小學體育課程中針對學生的耐力素質培養成為當前的教學重點目標。為了更好地改變學生的這一身體狀態,教師就需要更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努力創設“想學”“向學”“享學”三元并重的課堂樣態,以豐富多元的教學形式,趣法相融,激發學生學生想學會學的動力,培養學生能動式、主體式的運動習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耐力素質,推動小學體育“享學課堂”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小學體育? 耐力素質? 享學課堂
一、創設氛圍,激發“想學”的運動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他們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所以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特性,精心創設體育運動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想學”的興趣,充分展現學生個性,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和“享學課堂”的構建。比如體育教師根據耐力跑教學內容,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充滿激情元素的課堂氛圍,利用多種多樣的圖形進行位置設計,比如蛇形排布、同心圓跑步、對角交叉跑步、三角形跑步、螺旋跑步、四邊形跑步、五邊形跑步以及8字形跑步等,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耐力跑活動中。再比如體育教師根據學校的操場地形,為學生設計常規跑步、定向跑步、變速跑步、交替步行以及跑步進行等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激發學生的運動實踐熱情,確保學生耐力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的耐力素質,同時達到“享學課堂”的教學效果[1]。
二、開放教學,培養“向學”的運動能力
新時代教育發展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遵循以生為本教學原則,積極提倡教學活動的自主性、開放性以及和諧性,以豐富多元的課堂活動,充分喚醒學生的運動本能,讓學生可以逐漸地愛上運動、學會運動,從而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耐力素質。以小學體育課程中的跑步項目為例,跑步屬于每一位學生的日常性活動。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的是自由自在地跑、互相追逐地跑,那么在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充分尊重和凸顯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性,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開放性運動模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可以跑出意義,進而全面促進學生的耐力素質提升,實現“向學而導”目標的完成。舉例說明,針對低年級的學生,體育教師就可以開展創意跑活動,充分啟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在跑步活動開始前,先讓學生進行有序的討論和組合,同時發揮體育骨干作用,讓這些學生進行領跑。接著明確跑步要求:每組學生跑出創意圖形。通過這一極具開放性的跑步形式,讓學生可以切實的感覺到體育課程的新穎和有趣,有效喚起學生的運動本能,促使學生可以更加的喜歡體育運動,全面推動“享學課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耐力素質[2]。
三、分層教學,滿足“享學”的個體發展
現階段的學生由于成長環境、自身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特別是耐力素質方面,學生間的耐力強弱區別明顯。那么基于學生耐力素質提高的“享學課堂”的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分層式教學模式,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運動發展需求,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運動自信心,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熱情,從而實現學生耐力素質提高,達到“享學課堂”構建目的。以低年級體育課程中30米接力跑一課的教學為例,體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優秀、良好、加油。同時制定三種運動形式:追趕賽、超越賽、達標賽。以此來充分尊重學生的運動發展需求,促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運動目標,有效促進學生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耐力素質的同時讓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3]。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小學階段學生的耐力素質培養和提高是當前小學體育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體育教師需要積極的探索和創新耐力訓練策略,基于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構建平等、多樣、共生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可以擁有一個輕松、愉悅的體育課堂體驗,以多方位、多形式、多層次的體育活動,體現“享學課堂”最終意義,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啟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意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進而全面促進學生綜合身體素質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建杰.運用差異施導提高學生耐力素質[J].體育教學,2018(04):66-67.
[2]林英梅.加強小學體育耐力訓練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上旬),2018(06):101+108.
[3]趙丹.寓教于樂快樂體育——“教”與“玩”結合是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