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輝
【摘 要】生活德育理論有助于構建適應新世紀育人需要的一種全新的德育模式,增強技工學校德育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對于德育教學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具有指導作用。當前技工學校德育教學教條式的教育內容、陳舊的教育方法,應該運用生活德育理論促進教學,教育目標圍繞生活,強調現實性;教育內容源自生活,突出生活性;教育方法貼近生活,注重體驗與實踐。
【關鍵詞】技工學校德育教學;生活德育;實踐
一、生活德育的內涵
生活德育是在批判傳統學校德育脫離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強調的是生活之于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所以,其內涵總的來說是要使學校德育重返學生的現實生活,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學校德育中的所有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學校德育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進行、并最后回到學生的生活。
二、生活德育理論對技工學校德育教學的價值
生活德育理論的提出及其發展,對于我國學校德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技工學校德育教學的改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生活德育理論有助于構建適應新世紀育人需要的一種全新的德育教學模式,增強技工學校德育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技工學校德育教學從僵化的、刻板的、一統的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回歸生活,貼近實際,適應時代。力求構建遵循技工學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適應新形勢的生活德育模式,努力探索提高技工學校德育教學效果的新途徑。把德育教學與學校實際和學生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豐富多彩和充滿個性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優良的個性。
其次,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新世紀的德育教育應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生活德育理論凸顯學生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生活德育模式的構建,讓學生去踐行,去體驗,去內化,去感悟,去發現,產生心靈火花,在心靈震撼中,不斷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形成創新意識和優良品德。
再次,生活德育理論對于德育教學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具有指導作用。讓德育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需要和個性發展,充分考慮學生所處的特定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讓社會及學校的德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作用,讓技工學校學生在優化環境中形成優良的德育品德。
三、當前技工學校德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行技工學校德育教學對于引導廣大技工學校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它的弊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個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而日益顯露。
(1)重說教輕行為養成。教育者過分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理論的說教,輕視或忽視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的養成。于是課堂成為知識批量輸出和輸入的場所,好像學生有了有關知識,就一定會產生相應的行為。
生活世界是我們常人所感覺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經驗來直觀世界,因而德育教學內容應是生動活潑的。而我國現行的德育教學,是從生活世界中抽取出來,以知識及其學科為載體,變成了僵死的教條,與學生生活著的周圍世界相隔離,失去了生活根基,使德育教學內容變成了沒有情感、意志的抽象的東西。使學生很難從自身的結構和需要中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契合點,無法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認知性的德育教學內容,只能教給學生知識性的概念,學生把獲得的理論、規范作為知識掌握,而并沒有內化為德育素質。這就削減了德育教學的實踐性,導致“言”“行”分離,甚至有“言”無“行”。因此,學生僅僅表現為一個學習知識的人,而不是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獨立個性的生活著的人。
(2)重理論記誦輕情感體驗。教育者十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記誦,如果“發現學生在某方面(比如愛國主義)存在不足,就會把相應的內容編進教材,增加課時,并舉行這方面的競賽和考試。”并以考試成績的多少評定學生的德育素質的高低。它輕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導致學生被動地聽從、盲目地服從,無法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這不是進行德育教學,只是在推廣有關知識,其結果只能培養出熟記知識的“專家”。
(3)重教師講解輕師生互動。德育教學需要師生間共同完成。但在現行德育教學中,原本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豐富內涵僅僅只剩單一的認知關系。教師除了講解還是講解,課堂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成為空設,教師人格的潛移默化作用在這里難以實現。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行德育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新的要求,它難以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甚至會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厭倦,使德育教學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每個德育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四、技工學校德育教學中生活德育理論的運作機制
1.教育內容源自生活,突出生活性
德育教學要提高實效,走出困境,必須從單純的知識教育回歸學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開發“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教育內容。開發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就要關注學生生活的需要。直面生活的問題與困境,是德育教學的基本態度。青少年學生作為正在成長中的人,在生活中犯點錯誤、出點問題、走點彎路是非常正常的,關鍵是應得到教師及時、正確的引導。德育教學內容聯系生活,突出“生活性”,既要繼續發揚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等優良傳統教育內容,同時應根據現實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提煉新的德育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具有跟隨時代的德育觀念。而在當前這個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從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這四個方面來說,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生態環境教育等內容的選取是不可缺少的。
2.教育方法貼近生活,注重體驗與實踐
改革教育方法,例如采用沖突引導法,所謂“沖突引導法”,是指在德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虛擬再現各種價值沖突情景,讓學生間接“體驗”各種場合,辨析各種德育言行的利害實質,以引導學生理性地走出道德沖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德育方法。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的沖突隨處存在,不可避免。而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有許多是不常有機會體驗的,因此,教師通過設計種種情景正好可以加以彌補,讓學生在處理現實的德育問題、體驗價值沖突的過程中提高其德育品德。同時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一是引導學生正視價值沖突現象的存在。所謂“價值沖突”,是指行為主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所遇到的一種矛盾狀況,它會使主體陷入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之境地。也就是說,道德主體在特定的情況下必須做出某種選擇,但這種選擇一方面符合了某一行為原則,另一方面又違背了另一原則;一方面實現了某種價值,另一方面卻又犧牲了另一價值。這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不能回避的問題。
二是指導學生理性地面對價值沖突。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進步與落后、新與舊等諸多價值沖突,往往令人眼花繚亂,甚至無所適從。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不能把學生置于“思想無菌室”中,唯一的辦法就是幫助、指導學生理性地面對價值沖突。
三是引導學生靈活地化解價值沖突。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德育品德水平做出判斷,然后選擇適當的兩難事例或用學生思想中的“困惑點、“疑難點”來引發討論,以使他們“通過沖突,沖刷、洗滌思想上、道德上的污泥濁水,蛻掉骯臟陳腐的東西,吐故納新,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見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現軍,馮建軍.走向生活化的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3,3:14一17
[4]劉強.德育學科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