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它以淺顯的社會公德、生活常識為基本內容;以教育學生養成誠實、勇敢、勤勞、節儉等品德和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等行為習慣為主要目的。課程資源來自學生的生活,問題的解決也回歸學生生活,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解決了現實的問題,更有助于其道德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愛心;品德修養;誠實互信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一直是一種理想化教育,要求學生真、善、美、寬容。然而,社會并不像我們希望的那么理想,被人欺負很平常。所以有人說:學校十年功,比不上社會三分鐘。當學生被欺負后,若不能從教師的教育中找到滿意的答案,很容易走另一個極端。
一、模擬生活,讓學生獲得體驗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驗、常識等。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常常在課堂上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我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為上課做好準備。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腳壞了的殘疾人——用紅領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腳綁住。這節課上,很多同學真實地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啊!從這里我看到了體驗所帶來的收獲,殘疾人在他們的眼里不在是取笑的對象,而是需要他們關愛幫助的弱者。
二、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學會實踐
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如教學第二冊第12課《別把花草弄疼了》時,組織學生到附近的社區、街道及校內的綠化區進行調查,了解樹木的管理生長情況,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組內分工,每個同學負責不同的工作。學生們在活動中團結合作,用許多辦法了解到了小組所關心的問題,找到了種養花木的方法和知識,并從中了解到花草樹木對我們人類的功勞非常大,是人類的好朋友。在教學《怎樣才涼快》一課時,要求學生分組去調查2011年以來本鎮的斷電斷水情況,從而了解到國家水電的缺乏,增強了學生節約水電、愛惜資源的意識。
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的、有創意的生活。
三、在討論中學會交流
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而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的討論,完全可以讓學生找到需要討論的話題。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討論,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品德與生活》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例如,教學《我們的學校》時,參觀完校園,我就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小朋友,你們在參觀校園的過程中,都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老師請各組小朋友先在一起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來匯報,參觀得仔細、講得好的小朋友,老師要給他們組頒發獎章。”討論,是《品德與生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充滿自信。從而,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得以應用,參與討論活動。
(一)多一點理解和尊重
“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開展換位思考活動,相互尊重與信任,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王陽明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師要積極引導,要把理解與尊重放首位,給學生更多的愛,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小心翼翼地保護他們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二)多一點表揚和鼓勵
“情感使人的道德認識處于活躍狀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報恩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生的重要情感基礎。”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兒童有一特征——好奇、好表現自我,在公共場所喜歡受到稱贊表揚。如果我們能認真挖掘他們潛在的閃光點,并注意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就會使他們感到老師是公平的,有助于使他們全面地認識和評估自己,從而增強自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
四、發現生活素材,整合活動資源
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挖掘、提煉課程資源。如執教三年級上冊《我想要我能要》一課,為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思想,我讓學生用表格體現。課堂交流時,我有意識地選擇了幾位學生完成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出示,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經買了?如果全都買下,會花多少錢?你所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結果發現,有位同學的購物計劃竟然超過了600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而其購物清單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車、名牌運動衣等。緊接著,教師引導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東西都能要呢?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終于澄清了認識。
人心都有一根天使的琴弦和一根魔鬼的琴弦,當有人在學生面前奏響魔鬼琴弦時,我們若不能及時幫助學生奏響天使琴弦,他們會困惑,甚至會產生心理偏差。如果我們少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多做一些愛憎分明的事,不要過于呆板虛偽、患得患失,偶爾和學生熱血沸騰一次,代表正義,以正確的方式向邪惡勢力反抗,我們的德育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的威信一定會提高,師生的代溝一定會縮小,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一定會加強。最主要的是。為社會培養了不但善良,而且正直的公民,是在無形中凈化了社會的風氣。
參考文獻:
[1]盧家楣.對中學教學中教師運用情感因素的現狀調查[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
[2]皮連生.現代認知心理學[H]
作者簡介:
萬明莉,女,30歲,重慶市大渡口區長征學校,小學語文教師,職稱:小一,研究方向:運用多媒體促進小學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