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涵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微博、微信等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大學生群體“正能量”的發揮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如何對當今時代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趨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發揮其正能量,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正能量”發揮途徑
當“微博”、“微信”、“微電影”、“微營銷”實實在在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在被重新定義。“微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對當今時代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趨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發揮其正能量,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微時代”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使學生產生滿足感
首先,豐富多彩的“微時代”傳播內容使大學生的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微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已經不單單是一種交流工具,更具備了作為一種知識信息獲取工具的特征。“微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滿足了大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
2.拓寬交往渠道,重塑人際關系,增進人際聯系
首先,微博、微信等豐富了大學生的交往世界。而微信、微博等作為一種便捷的交流媒介,不僅可以傳遞信息,而且還可以溝通感情,增進友誼,這正好迎合了大學生的社交心理欲求。微博、微信特有的人際溝通方式,使人際之間的交流更為通暢有效。同時,微博、微信還有助于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3.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微博、微信等擴展了大學生的思想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微博、微信等內容來源于自創。在編發微博、微信的過程中,他們的主體地位、自我價值、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4.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溝通,緩解精神壓力
微博、微信等利用無聲的言語為大學生提供了心理宣泄和交流的途徑,幫助他們釋放內心苦悶,打開心扉,將自己的酸甜苦辣與家長、同學、老師分享。他們更多地是選擇發微博、微信的形式釋放內心的壓抑,而微博、微信也以它特有的優勢消除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化解了他們內心的矛盾,從而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消極影響
1.挑戰誠信,產生信任危機
“微時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由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為掩飾自己提高了最有效的“面具”,信任危機由此產生。當大學生開始成為物質享受者的奴隸時,在學習上不知進取,也不知發奮用功。面對考試便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所謂的捷徑。不少學生選擇用手機在考試時作弊,手機微信助長了學生作弊的行為,從而降低了學生的誠信度。
2.消解大學生意志,淡化理想信念
微博、微信等內容中有宣揚拜金主義、娛樂主義、功利主義的信息,更有甚者不少微博、微信是灰色的甚至是黃色的。這不僅嚴重損害了大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妨礙其健全人格的培養,而且還會從思想道德上,動搖了學生的理想信念。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大學環境相對自由,很多時間均由自己分配,不少學生深陷手不良微博、微信的影響不能自拔,因而消沉墮落,荒廢學業和前途。
3.微博、微信等個性化色彩迷失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大學生正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形成時期,而隨著微博、微信的流行,其內容中充斥的另類價值意識卻憑借現代的傳播手段一再被宣揚和強化,從而導致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脫離正確的軌道,對問題的認識產生錯誤和偏差,甚至會萌生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如大學生追求拜金主義、娛樂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的價值理念。
二、“微時代”背景下 大學生群體“正能量”發揮的途徑
(一)是積極推動互聯網立法,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借鑒國外有關立法和管理經驗,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網絡空間管理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司法解釋等多種手段,將“微時代”出現的新的法律問題納入傳統法治約束的范圍內,統籌治理。
要解決網絡的迅猛發展和法律法規的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尤其需要網絡運營商在盡到法定義務的同時,主動擔當,通過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先行先試,保障網絡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從而更大效應地發揮其“正能量”。
(二)社會要為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社會教育是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的另一條重要渠道。社會對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的落實起推動和支持作用。學校和家庭只是大學生社會生活的兩個重要的圈子,而其他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為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環境,營造正確使用微博、微信等的環境。
(三)構建微博、微信等網絡教育平臺
為使大學生群體“正能量”的順暢發揮,學校可考慮構建微信、微博等網絡教育平臺,如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專門的校園微博、微信網站,以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將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替給教育對象,為師生提供免費的交流平臺。
(四)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意識
教師的媒介素養意識主要包括教師對媒介素養的理論認知,對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自覺性,對開展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和行動上的自覺。教師必須首先提升素養的意識,從而引導學生對媒介的認識,以自身對媒介的體驗和觀點,達到正確影響學生和有效培養學生的目的。
教師的媒介素養對大學生而言,可以看作是一種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例如當學生沉迷于微博、微信中不能自拔時,教師不能單純地阻止學生使用微博、微信這種媒介,而應該有耐心地與中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啟發學生正確使用媒介,利用媒介為學習和生活所用。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