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霞
摘 要:研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方法,利用有效的策略以提升物理教學的實效。分別從物理概念教學要重視概念的引入過程,使認識產生飛躍;還原展現,使學生發現、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對物理概念教學的概念引入、形成環節進行初探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策略
當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師在物理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過分強調物理概念的知識本位,大大壓縮了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新授課教學重結果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很多教師在引入物理概念時沒有讓學生對其必要性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就匆忙甚至直接給出概念,致使一部分學生只是死記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實質。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從以下幾點談談物理概念教學。
一、重視概念的引入過程,使認識產生飛躍
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往往是利用習題作為學習物理的主要途徑,這種方式往往是比較機械的,學生對物理概念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如果把知識稍微進行拓展延伸和變形,學生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會感覺學習物理太難,甚至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注重概念的引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如“密度”一節,怎樣引入密度的概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知識。可以做演示實驗:(1)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體積一樣,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2)同樣的兩個燒杯分別裝有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卻能平衡,說明它們的質量也是相同的。提出問題:(1)為什么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2)為什么體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歸納總結: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水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水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最后可以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即比值是定值;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二、還原展現,使學生發現、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
每一個物理概念都是人類知識的結晶,銘刻著人類思維發展的烙印。對于物理概念的教學,我們要把思維的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以往人們的思維活動,并從中發現和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就能讓學生認識實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還原展現,使學生發現、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
如,在學習“力”的物理概念時,頭腦中已有“某人干活真有力”“某人工作遇到了阻力”“現在我學習很有動力”等有關力的認識,而“力”這一物理概念是建立在一些物理事實的分析基礎上的,如,手提水桶、手壓桌面、人推車、人拉車、機車牽引、列車、磁鐵吸引鐵釘,磁鐵的N極排斥,磁鐵的N極,物體作用物體,我們將“手、人、機車……”概括為“物體”,將“水桶、桌面、車……”概括為“物體”,將中間的“提、壓、推……”抽象概括為“作用”,這樣便建立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一物理概念。物理上的動力和阻力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效果是使物體加速運動的力,就是動力;效果是使物體減速運動的力,就是阻力。
三、對物理概念教學的概念引入、形成環節進行初探
在對反映物質及其運動性質這類概念的教學中,這類概念主要是反映了物質或物質運動的某種效率以及特性,在定義上是利用兩個物理量的比值來表示,但自身的大小又不依賴于這些相關物理量的大小。對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要進行探究,以提升物理概念教學的實效。
如,速度、密度、功率、比熱容、電阻、壓強等,定義公式一般寫作X= 的形式。教學要求是:使學生理解這個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質(或物質運動)的一種什么特性?為什么可以用兩個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它?它的大小取決于什么?教學時,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實驗數據),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發現(或說出)其中的規律(特性),然后通過對比(實質上控制變量)得出定義。第一步是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力爭使學生理解概念反映了物質(或物質運動)的一種什么特性的問題;第二步是解決為什么可以用兩個物理量的比值來定義它的問題,這一步要防止簡單地給出定義了事,使學生誤以為概念的定義完全是人為的,不懂得定義的來歷(方法)。這些概念有很強的相識性,因此,教學中要把基本的概念講透徹,在講后續概念時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就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物理概念教學時要通過學生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描述其中的共性,從而得出物理概念。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學會運用。
參考文獻:
[1]顧建元.淺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2(12).
[2]修紹虎,趙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轉化前科學概念負遷移的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