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嵐
摘 要:焦點解決模式(solution-focused approach)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咨詢觀念的助人模式,其核心含義是“聚焦未來,目標指向”。試圖通過對其與傳統助人模式的比較以及運用該模式拓寬對問題學生的教育思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焦點解決;問題學生;教育思路
一、關于“問題學生”的界定
何謂“問題學生”?有人將其界定為“有某種身心障礙的兒童,包括輕度的行為失調和心理較為嚴重的神經癥乃至精神病等。”也有人認為“品德、學習態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即是問題學生。”
本文主要指的是后者,即常表現出較嚴重攻擊性行為或退縮性行為的學生,他們破壞紀律,抽煙喝酒、厭學棄學、離家出走、自傷自殘……這種學生人數雖少,但破壞性和“免疫力”很強,常用的教育方法對他們作用甚微;“傳染性”很強,他們很容易就能“發展”出幾個追隨者,令父母和教師大傷腦筋。
二、傳統問題導向模式的局限性
面對問題學生及其問題行為,傳統問題導向模式主張通過挖掘并消除問題背后的原因,使之得以解決,有助于在根源上解決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為準確探求問題成因,需要學生或家長有更多的信任和開放,但問題學生大多對教師懷有戒心,為贏得信任,教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智。
2.問題行為的成因可能不止一個,各成因之間關系錯綜復雜,甚至互為因果,要理清頭緒,并非易事。
3.找到了根本原因,但有可能既成事實是教師無法改變和消除的。
4.問題存在主觀建構性,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表述,不同的解讀導致教育方向、效果大相徑庭。
5.易導致對問題行為的外因,出現消極、悲觀情緒,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
三、以焦點解決模式看待學生與問題
焦點解決模式(solution-focused approach)(以下簡稱“焦點模式”)是指以尋找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模式,提倡用積極、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于正向,盡可能挖掘個體的優勢和力量,因此也被稱為“解決導向模式”或“建構解決模式”。其對個體和“問題”的觀點,為問題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提出了新思路:
1.正向看待“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通常心里充滿焦慮、敵意、憤怒、懷疑、沮喪的負面情緒,而“焦點模式”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解決自身問題所需的能力。教師應協助學生發現并積極地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正向資源、能力及經驗,發現自我改變的線索,構建并達成其改變的目標,進而促使問題得到解決。
“焦點模式”認為,沒有抗拒的來訪者,只有不知變通的治療師。同理,沒有抗拒的問題學生,只有不知變通的教師。因此,教師不用懷疑學生改變的需求和動機,更不要低估學生改變的能力,而要思考:是什么壓制了學生改變的需求和動機,打擊了他們改變的努力和信心?如何才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感、責任感,引發合作意愿,如何才能真正成為他們成長的陪伴者和協助者?
“焦點模式”給出了答案: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的理解與接納會讓其覺得自己有價值,愿意珍惜自己,覺得不需要為爭一口氣或贏得顏面而抗爭,使其覺得安全,也較愿意來檢視自己的困境或者嘗試改變。
而怎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同理與接納呢?“焦點模式”提出了“基于未知理念的傾聽技術”,即在過程中始終抱著“未知”(not knowing)心態,相信學生一定有其道理,相信其一定已經為解決問題做了很多努力,也相信其自身具備很多解決問題的資源,只不過他(她)自己不知道,而教師有時候也不知道。
如,學生小A父母離異后分別再婚,他從輾轉于兩個家庭到游離于兩個家庭之外,從小學時的“三優生”變成流連網吧、夜不歸宿、經常曠課的問題學生。他的親生父母相互指責。一次,班主任“偶遇”了隔壁班的小D(小A最好的朋友),“順便”說起了教師們對小A的理解和心疼,說:“只要他需要,老師隨時愿意幫助他。”還鄭重地拜托小D多勸慰小A,平時吊兒郎當的小D聽著聽著,表情從戒備到放松,笑著滿口答應,還主動跟教師聊起了小A的事。一周后,教師們發現,小A來學校上課的次數增加了一些,兩人的頭發都剪短了一些(頭發長度是小D與其班主任屢次發生沖突的焦點)。
2.積極解讀學生的“問題”
相對于強調追溯問題深層次的歷史原因,“焦點模式”認為,“找到問題的原因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不找問題的原因不一定不能解決問題”,主張應更關注問題背后隱藏著的積極因素,不當的解決方法才是造成問題的根本。
如,學生小B與班主任屢次發生沖突,班主任對這個個性沖動、不服管教的學生深感頭痛,而小B告訴心理老師,班主任動不動就給他父親打電話告狀,而醫生說過,父親血壓太高,受不了刺激。
在小B表現出來的“問題癥狀”背后,隱藏著對父親的愛。如果能以此引導小B找到更好的方法取代和老師的沖突,問題背后的積極因素就自然呈現出來。——“問題癥狀”為解決問題提供了線索。
此外,“焦點模式”關注問題或者錯誤不出現或比較不嚴重的例外時刻,認為例外經驗可以轉化為解決策略。
如,女生小C,倔強孤僻,長期曠課,多次當眾頂撞老師。班主任反復做工作,她奶奶才透露:小C母親因其難產而死,父親從此酗酒,動輒暴力相向,小C五年級就開始離家出走。六年級時父親病逝,她一滴眼淚也沒流,過后更絕口不提父親,也不許奶奶告訴別人家庭情況,并以輟學相威脅。
同樣面對小C的問題,傳統的問題導向模式容易感到無能為力。小C的成長歷程是不可改變的,也是現階段無法與其本人討論、分析的,教師看到了問題的根源,卻無法消除。而焦點解決模式則更傾向于去探究一系列例外且正面的問題:她在學校一個朋友也沒有嗎?如果有,他們在一起做什么?這個朋友怎么評價她?曠課的日子,她在做什么?那個老師跟其他老師的做法有何不同?等等,這些問題的不斷提出,總能發現問題背后隱藏著的積極因素,從而引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綜上所述,作為后現代心理思維的代表,焦點模式強調信息的建構性,認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唯一答案,而是可以有許許多多的答案”,當我們關注其中正向積極的答案時,我們就能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實際上,這種思維導向,不僅為問題學生的教育帶來曙光,也為深陷“學生問題”中的教師,輸入了自我心理建設的積極能量。
參考文獻:
[1]張彩云.學生行為問題與教育方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4]黃麗,駱宏.焦點解決模式:理論和應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5]茵素·金·柏格,特雷西·史丹納.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黃漢耀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6]項傳軍.焦點解決短期咨詢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的實踐與思考.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
[7]戴艷,高翔,鄭日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理論述評.心理科學,2004,27(6).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檳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