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峰
摘 要:我們要把科學的探索精神植入每一位學生腦中,讓學生具有發現科學、探索科學的敏感之心。
關鍵詞:激發興趣;師生探究;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青少年學生文化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科學教師,這其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重要職責,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從科學探索中獲取快樂,提高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這要求科學教師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花費更多的心思去引導學生。
一、巧用課堂,激發探索興趣
作為農村學校的學生,科學素養總體水平一般。在科技創新思維方面比較薄弱,我采取了以學習課本知識來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學生獲取的科學知識幾乎都來源于課堂,去課外挖掘的知識很少。因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利用好農村這地域優勢,要鼓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利用課堂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挖掘更多的內容。
學生都喜歡動手,也都樂于去交流活動成果。例如,在科學三年級下冊,有關養蠶的活動,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蠶寶寶。這個活動,對于我們農村的學生有一定的優勢,學生不要為沒有桑葉而犯愁,在回家的路上總能摘到幾片桑葉來喂養自己的“小寵物”。教師便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更多的問題,去發現更多的信息。教師要利用課堂的幾分鐘時間去交流養蠶中的小發現。
這樣就會在養蠶的活動中,花更多的時間去留意蠶,會不斷地去尋找、收集信息,并且會開心地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發現,不僅帶動了學生的觀察興趣,且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將不斷地提高。
二、利用課間,師生共同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中個體知識的自主建構是以共同體成員間的社會性協商為背景,而不是建構個體孤立完成的。在科學競賽中,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往往體現在膚淺的層面,因此在前期探究中往往是師生共同合作。
在各項科學競賽中,學生的各項科技成果都離不開師生的共同努力。例如,科學趣味比賽中的疊高塔。比賽規則:在底部放一枚象棋,然后向上疊象棋,看誰放的象棋多。起初,學生覺得很簡單,一枚上面放上兩枚,類似的往上疊,再在兩枚象棋之間插入棋,不斷向兩邊延伸插,這樣疊好的模型類似于一扇墻。但稍有不慎,整個模型就會因重心不穩而倒掉。于是大伙又繼續探索,想到重心更穩的柱子形狀。一顆上面放三枚,三枚三枚往上疊八層左右(開始幾層要手按著棋子,否則棋子就會倒下),接著把柱子擴大成五枚,再到七枚,最后轉換成九枚,這樣棋子比先前多了很多(如下左圖)。但大家仍不滿足于現狀,最后又想出了新方法,對第二種方法進行改進,以疊三枚棋為準,再向周圍插棋,如同將第一種的三面墻組合在一起,不但疊得更加穩固,而且棋子疊得又多(如下右圖)。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不斷地探索出新的疊棋方式。
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索、研究,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了一些科學技術本領,不斷增強了學生的探索之欲。在教師和學生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讓學生活潑地參與,從而提高學生對科技的探索創新之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就是不局限于已有的結論和見解,而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新結論和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依靠教師的培養,特別是科學教師。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依靠教師的培養,特別是科學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被社會廣泛認同。作為科學教師更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產生疑問。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產生了疑,是思維運作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教師要大膽地鼓勵與支持提出疑問的學生,要精心加以呵護。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要提倡打破砂鍋問道底的精神,要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科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教師長久的努力。我們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科學教學方法上注重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勇于實踐,實現教育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