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鑑平
摘 要:數學教學就是要挖掘出蘊藏在數學中的豐富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人文情懷;課堂教學
數學是一門大文化,從古希臘數學發展至今,有著它自己的文化淵源。數學教學就是要挖掘出蘊藏在數學中的豐富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過于重知識、重結論,忽視蘊藏在其中的情感因素、人文價值,表現為教學過于“直截了當”,導致數學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一個全新的視野里,數學不再具有冰冷、生硬的面孔,而是具有相當深厚的人文情懷。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鑒于此,我們應當摒棄傳統的“以本為本”的教學內容,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內容。
案例:數學活動課《巧測建筑物的高度》
1.課件出示古埃及金字塔的現場,然后將鏡頭切換到某學生也打算去測量金字塔的高度,讓學生討論應如何測量,必須注意什么?
2.給出數據,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計算。
3.課件出示埃及數學家測量金字塔的數學依據,從而加深如何用正比例方法解題的印象。
學生在一系列的指導和牽引下,知道實際高度∶影子長度是一個正比例,并可以利用這個正比例來解決這一類的問題。而且當學生得出結果的時候發現金字塔變矮了,讓學生對古埃及數學家測出的金字塔高度質疑。然后討論得出“由于風吹雨打太陽曬,古埃及的金字塔確實比以前矮了。”整個設計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而且對解決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實際問題很感興趣,學生體驗到了一種成就感,從而堅定了學習數學的信念和信心。
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和計算出了學校操場上旗桿的高度、教學樓的高度,以及廣場上幾棵大樹的高度等。
教學時,大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激勵因素,不僅能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而且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呈現生活化學習材料,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教材其實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范例。在設計教案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對傳統教材上的一些內容進行合理“整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生活氣息,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正確的數學學習觀。
案例:《負數的認識》
1.課件出示:如,溫度計、地形圖等實物,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進行學習。
2.出示體溫計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這個體溫計中沒有0℃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課本例3也有講到,為了更好地向學生滲透數軸的感念,我把這個“皮球”踢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先討論,然后再回答這個問題。
3.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到最高,學生積極討論,最后一致認為人的體溫是有一個區間的,最低不可能低于35℃,也不可能高于42℃的。
4.在這一結果上,提問:“如果37℃為標準,那么,一個人發燒到37.8℃,你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記一記嗎?”學生略一思考后記作+0.8℃。反之則記作負數。
從學生的身邊入手,將學生發現的問題作為一個研究問題來做。這樣不僅掀起了課堂上一個小高潮,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從中培養了合作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真正體味到生活信息是如何轉化成數學思考的。
三、使用好數學文化資源,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蘊含著燦爛的數學文化,出現過劉徽、祖沖之等偉大的數學家,以及《九章算術》等經典的數學傳世之作。比如,教材中的“你知道嗎”這一部分的知識,就是我們很好利用的資源。負數的認識、圓的認識……都安排了這樣的一些資料。
在數學活動課中,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獨有的、寶貴的教學資源,通過一些數學史實,比如,七巧板、圓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豐富的歷史淵源,了解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玩“24點”和“七巧板”等游戲,向學生介紹“九連環”“華容道”等中國傳統智力玩具,引導學生探究“九連環”的規律和不同陣式“華容道”的解法。
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與多種知識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數學與語文、社會、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知識融合起來,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以開發數學教材的人文內涵以及數學課的趣味性。
案例:在《百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很多個這樣的環節和練習。有的是無心插柳,有的則是有心栽花。
1.與語文學科融合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讀成語,用百分數表示:百里挑一(1%)、一刀兩斷(50%)、萬無一失(100%)、一箭雙雕(200%)、胸有成竹、大海撈針。
其中胸有成竹和大海撈針,是在找成語的時候,突然想到的。因為這兩個成語沒有唯一的答案,當然我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讓學生感知百分數可以是很大很大,100%不是最大的;也可以是很小很小,1%也不是最小的。
2.與社會現實融合
另一個練習是說說資料中百分數的意義。我出示了這樣3條信息: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卻不砍伐自己國土的樹木來做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
(2)教育部和衛生部最近聯合調查顯示:小學生的眼睛近視率已達25%。
(3)據報道,長江干流約60%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看到這個資料的時候,學生的感受是明顯的,而且是不同的。有的會氣憤;有的會有保護綠化的想法……或者更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并沒有在這些上面多加筆墨,要求說說這些百分數的意義,簡單地介紹了都是在6月份的節日: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和6月6日的“世界愛眼日”。因為我覺得有時候意會比言傳更有效。
3.與情感態度融合
在結束時,我讓學生用百分數以緊張、遺憾、愉快這三個指標來表達自己這節課的心情時,有好幾個學生都說有遺憾,因為這節課就要結束了;有的說課沒有挑戰性,很簡單。但是他們都是愉快的!我想,如果他們覺得數學課是愉快的,那么就沒有理由不喜歡它了!
有人說,數學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沒有體會到數學的內在美。華羅庚就曾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不僅繽紛的生活中存在數學,多彩的文學中也隱含有數學。只要我們細心挖掘,巧妙運用于數學課堂中,就能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數學的妙趣橫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美。
參考文獻:
孫詠梅.淺談數學的人文價值[J].林區教學,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