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靜
摘 要:現在很多教師反映,小學生難教,反復的強調被當成耳旁風,而且學習上的錯誤總是難以糾正。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學生學習效率不高,語文教學質量提不上去成了教師們非常重視的教學教育問題。對此,談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習興趣;學習習慣
一個人從一個不懂事的幼兒,到咿呀學語,主要是跟父母學話。到了上學年齡又跟老師學習語言。老師的啟發直接關系到一個學生語文的好壞。老師的培養是我們學習道路的階梯。老師為了使我們能聽懂聽好,耐心備課,批改作文,這是好的一面。但老師往往是過于“嬌慣”了學生。
就拿我來說吧,從小學到中學幾乎堂堂都是老師給講解課文、分析段落、概括中心,課堂上的時間幾乎都是老師“一言堂”。學生動腦的時候很少,只是讀一讀課文,記一記生字便草草了事。這樣看來老師要的是一個舌頭,學生要的是兩只耳朵。
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翻花似的講,學生只要憑兩只耳朵屏神靜氣地聽。一個學生出兩個耳朵,十個學生也只要出二十只耳朵,如果一個班有五十名學生就只要出一百只耳朵就夠了。舌頭只能是一個,不管多少人聽也只能是一個,這舌頭是萬萬不可多的。老師這樣做,完全出于好心,目的是想教好學生。可其效果如何呢?卻不理解,因為這樣學生便容易養成只會照搬別人的東西,而自己呢?卻不理解,因為沒有充分動腦。
每一堂,每一天,每一學年,都不得不聽老師講。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壞習慣,專會聽老師講,自己不會分析,不會判斷,致使我現在的語文水平始終沒有多大提高,甚至一個高中生連寫篇文章都很費勁。
這樣看來老師的好心是慣壞了學生,所以我建議老師在講每堂課前要先讓學生動腦思考,然后老師再做補充,如果這樣經常堅持下去的話,我相信在我以下各屆的學生語文水平一定會遠遠地超過我們的。
總之,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有意識、有目的地逐步培養,要做到持之以恒,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學習的興趣,最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淺見,在這里權當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同切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