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珠
[摘 要]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重要課題。在反觀某些小學數學教學偏差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以問題設計為核心的高效備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理性預設、高效設問、鼓勵實踐,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問題設計;高效備課;發展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無疑是學生個性及能力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做好課堂的“導演”,幫助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深思。
一、理性預設
認真備課往往被認為就是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和生成。其實預設得過多未必是件好事,預設的地方越多,在教學中就越為學生未能達到目標而著急,隨之而來的是教師越俎代庖,侵犯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學習共同體”,師生間、生生間應當存在實時的動態信息交流。
例如,筆者在教學“口算加減法”時,只設置一個算式:620-350。課堂上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口算這道題。學生就提出多個設想,其中一位學生的想法比較獨特,先算:350-20,得到330,再算:600-330。這時筆者先肯定了這種想法的新穎,然后讓全班同學就這一想法進行小組討論,探討這種算法是巧合還是有理。可見,在實際教學中的偶然事件是無法預設的,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去看待,不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最終在師生的互動中把規律找出來。
二、高效設問
許多教師總是低估自己的學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灌輸給他們。久而久之,學生就變得越來越不愛動腦,解決問題能力也越來越弱。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學生推入問題的中心,讓他們從困境中找到解決辦法。
在自然界中,公獅經常把剛出生不久的幼獅推到巖石下,讓它想辦法掙脫跌倒的困境,找到爬上來的路。公獅或母獅即使看見幼獅遇到困難,也只是遠觀而不加干涉,只是在它面臨生命危險時才伸出援手。我們不妨把這種教育方法稱為“獅子型教學法”。
例如,筆者在復習“平面圖形”時,課前設計了“在一塊長方形空地建造花圃”的問題,然后把印有問題和一些長方形(標好格點)的答題紙發給每一位學生。結果學生設計了好多種方案,其中不乏富有創新性的方案。方案出來之后,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設計方案,共同商討研究,計算出有關數據。有的方案涉及到圓、橢圓、扇形等暫時沒有學到的知識,教師可提示他們課后去探究。
三、鼓勵實踐
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問,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實踐證明,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若能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就可以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獲得較大發展。由學生參與數學活動,起初并不很適應,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可以多讓學生動手操作。
例如,教師在教學“除法的商不變”時,可設計一個含有因數5的乘法算式,然后讓學生把它改為商是5的乘法算式。收集學生設計的算式后,教師把所有算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要求學生對這些算式認真觀察。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可能發現問題:這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數和除數都在變化,但商都是5,究竟是為什么呢?然后就用這些問題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學生思想自由釋放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適時而理性地設計問題,力求通過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
參考文獻
[1]王麗杰,關文信 .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徐麗華.有效教學66個經典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