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
摘 要: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積極作為、順勢而為,認真貫徹和整體把握新課標理念的精神實質,始終將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作為從事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邏輯能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創新能力為落腳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培養出真正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提高興趣
一、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創新思維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動好奇,喜歡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教師就要抓住這個時期兒童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新事物。觀察是學會創新的前提,也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鋪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起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興趣,合理指導學生使用觀察方法來達到觀察目的。例如,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一小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建立表格,觀察表格中兩種相關的量的數據變化情況,得出正比例與反比例比值與積的規律。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反復比較得到的結論,概念牢固,印象很深。另外,小學生普遍有著喜歡教師表揚、自尊心強以及很迫切的上進心等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觀察,培養學生養成長期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二、豐富形式手段,創新教學
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小學生“興趣大于責任”的成長特性,堅持以興趣教學為主,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靈活運用教學形式和手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數學重點知識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1.教學形式的改變
對于一些數學概念或是各種數量關系的教學,無論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多么清晰,條理分明,傳統演示的方法多么直接,小學生還是會因為脫離生活,缺乏一定的想象力。這時如果借助多媒體教學則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關于行程方面的問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又是畫圖又是講故事,可是有一些學生在相遇和追趕的問題上“轉不過彎子來”,或者對變量之間的關系短時間之內難以做到區分以及完全掌握,而引入多媒體教學之后,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2.操作實踐的改變
傳統教育的數學教學,教師一般是自己帶模型,課堂上讓一到兩個學生協助。在一些比較困難的應用題上,學生還是會覺得理解不透,題型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改變操作實踐,真正讓每一個學生可以自己動手。
總之,教師只有樹立創新觀念和運用創新教學策略,在改革背景這個大環境下,才能真正建立一個發揮師生彼此潛能的課堂,才能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創新教學,挖掘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使學生自己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姜蕓.關于小學數學創新教學實踐的探討.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