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快速發展,中職病理學的教學設計也必須不斷融合新型技術的應用,以提升教學水平。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討了中職病理學教學進行數字化設計的意義,進而分析了進行數字化教學設計,提升中職病理學教學水平的措施。
【關鍵詞】中職;病理學;教學設計;水平;提升
一、中職病理學教學進行數字化設計的意義
二十一世紀的病理學教學面臨多元復雜的醫療環境,如何培育學生具備創造性思考能力以解決病患的健康問題,應為病理學教育的重點。傳統的口授課程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變遷的需求。課程改革是時代所需,而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不僅是教材、教學方法的改變或科目的調整,也須徹底改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講授者角色,轉變為促進者及引導者。如果學校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日后面對病理的熟悉度,降低操作過程中的錯誤幾率,補足現今實習課程的不足,并利用網絡不受時間與距離限制的特性,在網絡學習環境中進行重復學習、測驗,課后練習,同時通過和同學或老師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將對學生學習具有引導與互動的功能;或是利用各種影音設備充實教學內容,通過觀賞影片等多元化教材,增加學生對抽象概念的了解,發揮數字化教學的優勢,提供更具學習吸引力的學習渠道,相信可以大幅提升學生的素質。鑒于建構多媒體學習環境的數字學園為未來教學發展計劃之重點目標,病理學科需要大力推動數字教學工作。第一目標為建構數字教學資源,包含多媒體數字教學資料庫設置以及建立登錄管理系統。多媒體數字教學資料庫可提供豐富的影音信息教學資料,協助教師編制數字教學教案,并配合先前已架設完成的“隨選視訊系統”,提供豐富的影音多元化教學,滿足教師研究與教學需求。
二、進行數字化教學設計,提升中職病理學教學水平的措施
(1)建構多媒體影音教材資料庫。根據病理學課程的教育目標與配合教學需求,學校需要增購相關的互動教學光碟、影片、參考書籍、實踐模擬系統等相關教材。資料庫的內容需存放于學校數字教學專屬網站中,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將這些資料庫內的相關教材列入課程內容中,引導學生由本校網站首頁內點選進入,自行于網站上讀取相關內容,操作方式簡單易懂。這種影音教學方式可以改善以往傳統板書的口授方式,提升學習的興趣。外加配合搭設的視訊隨選功能(video on demand, VOD),學生可自行控制播放速度,并在過同時間及地點不斷重復觀看教材,作為補課、課后復習及自我測驗的用,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動機。增購的互動教學光碟則可以3D/VR的學習環境呈現,與真實環境相仿的學習環境可幫助學生更能熟悉實際情況,補足現今學生抽象思考較不足的特質,協助學生將概念具體化,增加學習效果,內含的情境模擬測驗則可幫助學生更切合實際的學習,網上討論區與留言版的設計更可即時了解學習成效。
(2)設計登錄管理系統。教學品質上的最大突破為采用登錄管理系統。學校的病理學評估實驗課程、基本實驗課程與內外科實驗課程均需于示范病房內練習及考試,學期中每項實驗課程各計應有約三百人次的練習需求與一學期至少需舉行一次的技術考試教學負荷。以往對于練習時間的安排與考試耗費許多人力,學生實際練習的時間也因此受限,而通過登錄管理系統的設計,將可有效協助修正傳統耗時耗力的技術考試方式,并能提升使用實驗課的效率,實際幫助學生彈性運用練習的時間,增加練習技術的機會。
(3)病理課程教師的數字教學能力培訓。鑒于電腦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積極輔導角色,因此教師在數字教學的專業能力也更為重要。教師不僅利用數字方式教學,提升授課成效,并作為學生的角色模范,培育出學生的信息素養。促使學生能有效發現自己信息的需求、尋找信息、判斷、和呈現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網絡資料庫內容豐富的優勢,進行相關知識信息檢索,跟隨上醫療界的更新與進步,而不被時代淘汰。為突破傳統課室教學的限制,以及利用多媒體呈現教學實境,借此提升學生對于抽象事物的了解及增加判斷能力,因此培育教師數字教學能力十分重要。計劃包含數字網絡教案設計訓練課程、數字教學種子教師培育以及數字教學成果觀摩活動。數字網絡教案設計訓練課程教導教師編輯數字教案的原則與技巧。數字教學種子教師將會接受多媒體教案制作的高級課程,熟悉多媒體網絡教案編輯功能以及各項數字教學設備的操作步驟,能帶頭示范,并為其他教師制作互動式網絡教材提供咨詢,協助同事學習及應用數字教學,降低對準備數字教學的不適應,帶動數字教學的風氣,落實視聽課程的執行。數字教學成果觀摩活動則可提供教師間彼此觀摩的機會。培訓計劃應與教師學期教學評值結合,實際了解數字教學績效與學生反應,作為改善教學依據,以提供配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數字教學課程。
參考文獻:
[1]胡琳,覃金霞.病理學多媒體教學效果調查及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年11期
[2]王立平,王顯艷,柏青楊.病理學雙語CBL教學模式的初探[J].中國實用醫藥,2011年18期
[3]劉玲,王勇,鄧剛.醫學影像學病理學結合式教學改革初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