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斌
摘 要: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世界各國已把目光盯在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上,培養創造性人才則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當前學校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中,討論如何培養學生具有強烈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創造力;激勵;挖掘;興趣;能力;觀察
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力是改變環境的能力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影響創造力的因素有知識的因素,有思維方法的因素,有環境以及個性心理特征的因素等。我認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要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課堂上喜歡鴉雀無聲,學生循規蹈矩,但具有高創造力的學生往往頑皮、淘氣甚至荒唐,這種模式往往可能挫傷學生的創造意識,所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必須改變觀念,為學生的創造力營造寬松的環境,讓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學生有創造機會,激勵那些缺乏創造才能的學生提高創造能力。
寬松的氛圍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觀察、動手、質疑、討論的機會,教師適時點撥,這樣可避免學生上課時過于拘謹,有利于激發興趣,培養創造力。例如,講第五章“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教師不應把制法直接講給學生,應通過以前的舊知識: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要求學生自己得出制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發生裝置、收集方法、檢驗方法、驗滿方法、化學方程式和注意事項。學生通過質疑比較上升到理性分析,挖掘知識內涵,構建知識脈絡,激發創造精神,實現知行統一。
一、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是引路人,應給學生探索的機會、創造的環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主體的重要性。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勇敢發表自己見解,把教師的講臺變成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講臺,使學生有成就感,學生間再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必將得到極大激發。例如,初三化學課程中“二氧化碳滅火”這一節,教師可提出關于滅火的若干問題,或去消防支隊參觀座談。不斷創設問題思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有意觀察自然現象乃至社會現象,進行思考探索的重要性,激發其創造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上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化學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示范學科,學生有很大的自由活動空間,可以針對書上實驗結果自己動手做做,如果現象不一樣,互相討論找出原因,學生也可以自己設計和改造實驗方法,自制實驗器材。做習題時,指導學生一題多解,觸類旁通,并找出最佳答題思路,這些就需要教師給其創造條件,學科優勢加上教師積極配合,多讓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其創造能力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飛速發展。
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還要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質疑思辨,培養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是培養創造意識的重要模式,可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求知的動力、成功的關鍵。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不能僅停留在能否提高學生學習動因的水平來認識,更要提高到能否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高度來認識。實踐證明,強烈的創造意識來源于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酷愛。我在教學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引導學生不斷探索,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懂得去主動思考,鍛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自學能力,使創造能力得到升華。
創設情境可以用謎語的形式,謎語是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文字聯想游戲,如果運用于教學中,能抓住學生的心弦,設疑激趣,滲透主題,有助于學生在此情境中發揮想象力,理解物質的性質,增強學習效果。例如,講“催化劑”概念時,可說“加上一點點,作用大無邊,功成不自居,質量沒有變”;講“金屬”這一節時可引用謎語:“我的出生比鐵早,古代戰爭做刀劍,遇上水氣穿綠袍,電氣設備我必到”來形容;講“電解”概念時,可引用“電流一通,微粒移動,得失電子,一東一西”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創造意識的機會,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我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想方設法開動學生的頭腦,給他們廣闊的創造空間、學習空間,讓他們去大膽懷疑、去假設、去辯論、去總結,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肩發展,使他們本身素質不斷提高。
總之,創造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改變觀念,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些只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途徑之一,還有很多有效的途徑亟待開發和研究。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培養新世紀創造型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將以更高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凌區姚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