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
摘 要:教學反思是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水平、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從而重塑自我,重構課堂,重建教學。教學反思主要體現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一個過程。
關鍵詞:教學反思;初中生物教學;運用
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sner)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那到底什么是教學反思呢?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指導下,以自己經歷的教學過程為思維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結果等進行回憶、思索、審視和評價的思維過程,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進步和提升教師專業化素質發展為目的。它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教學過程的反思,二是學習過程的反思。本文主要與大家一起探討教學中的反思。我把教學反思分成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
一、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學情”是指上課前對所設計的教學預案進行再思考。它是教學的前瞻性行為。課前的反思是一種有準備的反思,實際就是備課階段進行反思,它有助于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與教訓反思的基礎上。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是這樣,教學也是這樣。在課前當你對教材內容全面的思考以后,你就能從情感、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檢索目標的適宜度;在課前當你對教學目標有了清晰的認識以后,“教什么”的問題就會變得非常明確,整個活動的教學“主線”就不會有偏離,也不會出現一些無效的環節;在課前當你對教材的重點、難點有了細致的分析以后,你就能對教學的策略運用,環節安排上“胸有成竹”;在課前當你對學生的實際能力、現有經驗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后,你就能更好地找到學生與教材的“對接點”,讓教與學都變得更加有效。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確定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花很大力氣課前精心備課,可真正在課堂上卻并沒有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沒能很好地“備”學生。所以,我在授課前首先要了解學生以下幾方面情況:學生有無與本課相關聯的知識儲備,本課所采用的教學流程學生是否嘗試過,哪些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哪些學生需要多加鼓勵,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課前反思“學情”只能從這些最基本的入手。比如在上《人的性別遺傳》時,首先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1)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2)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所以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真正領會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一切的工作都必須圍繞這兩點進行。因為染色體是肉眼看不見的抽象的概念,特別是學生對這些知識更是了解甚少,老師知道了這些,心中就有數,因此我在備課時我就準備了:(1)男女23對染色體對比的資料,學生通過分析染色體組的圖片,清楚男女性染色體圖的組成。(2)為了加強學生對性染色體的認識,我又叫學生用卡片繪制作了男女生殖細胞中的性染色體,分別標上X和Y,收集上來。(3)為了讓學生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我把收上來的卡片放在講臺,叫學生隨機抽取卡片組合起來,這樣,學生就對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課中反思
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課前反思“學情”是否合理,還需要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驗證。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主要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課中反思的。
1.創設有效的課堂活動了嗎?(1)活動目的要明確,要堅持“以活動促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使活動具有教育意義,并適合于學生;(2)活動內容要適合學生的興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經驗和學科特點,要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相聯系;(3)活動的品質要高,要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支持高質量、高水平的動腦思考。比如,在上《人的性別遺傳》時,我叫學生用卡片繪制作了男女生殖細胞中的性染色體,分別標上X和Y,這是一項很簡單的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會動手去做,而且都會做得到,再畫的過程中就自然地掌握了X和Y性染色體的區別,這是課前反思“學情”里我們已經考慮到的,但在繪制之前教師應當先把體細胞XX和XY如何變成生殖細胞是:X、X和X、Y解釋一下,在上課時,我把卡片收上來時,就問學生是不是隨便把這些卡片平均分成兩半就可以呢?這時學生就會動腦筋來回答,這時便加深了這知識點的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我把卡片分成了兩組,一組是男性生殖細胞的染色體卡片,其中X和Y的比例必須是1∶1,另一側放女性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卡片。這樣不是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學習了嗎?
2.學生參與學習了嗎?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慢慢由課堂的主宰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但“師道尊嚴”的架子一直沒放下,“習慣”讓孩子們敬而畏之。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去觀察、傾聽、交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表現,既進行認知的交流,又進行情感的交流,既通過語言交流,也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執教《人的性別遺傳》時,講到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時,有一位學生在座位上輕輕說了一句:“我外婆生了八個舅舅卻生了我媽媽一個女的。”我就抓住這句話讓學生們討論:這位同學的外婆生了八個男的,一個女的,能否說明生男生女機會不均等呢?在學生討論時,我觀察各組探討的過程,并參與到他們的討論過程中,在這恰當的時候我就講述古時候女人如果生不出男孩遭受的種種苦難,趁機教育了學生不學文化的可悲,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就會把教師當成學習的伙伴,愿意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三、課后反思
在上完一節課后,真的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這一節課的過程,拿起筆把自己在教學中的成、敗、惑、感記錄下來。
1.記下成功點。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預設活動,成功是主要。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抓住教學中哪怕是稍縱即逝的成功點,比如,教學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及時記錄下成功之處,以利于今后教學中能借鑒汲取,事半功倍。堅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學的閃光珠鏈,就像上《人的性別遺傳》時這個學生說的,外婆生了八個男的一個女的,其實就是對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質疑,我就這個問題乘機給學生討論,得到圓滿解決。于是我下課后就在本節課的課后反思中寫到:教學中應善于捕捉學生的一言一行。
2.記下失誤點。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失誤,可能是因為教學設計時的失誤,也可能是教學活動流程中發生的意外使教學偏離了預設,記錄失誤之處,一是便于教在后續的教學中能及時彌補,二是有利于今后教學中能思考改進方法,回避同類問題。其實,在教學《人的性別遺傳》時,在利用卡片模擬隨機受精的過程時,也存在一些考慮不周的地方。比如,卡片用的紙張厚薄大小應當由老師事先準備好,否則會存在一些實驗誤差,我就把這些都記載在教學反思中。
3.記下疑惑點。對教學過程的認識是個發展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也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中往往有些問題限于教師的認知水平或當前的理論爭鳴尚未清晰,而使教師覺得疑惑: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記下這些疑惑,以待日后鉆研,或請教專家,或再學習研究,對教師將大有幫助。比如,在上《地球上生命起源》時,有的學生就當堂問我:老師,地球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就回答:老師目前也弄不清楚,有待于以后你們去探究。
4.記下感悟點。在教學活動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有一些未及預設到的偶發事件,往往會誘使教師不由自主地產生教學機智和靈感,若不及時記述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記錄下這些智慧的火花,既能提升教師御駕課堂的能力,也是讓你享受到教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維峰,范文俊.也談教學反思[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7(7).
[2]封喜桃,杜國莉.教學反思: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5).
[3]謝道權.反思“教學反思”:解“反思什么”和“怎樣反思”[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05).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閩侯縣尚干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