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蓉
摘 要: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所以,歷史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應對考試,還要借助歷史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并進一步讓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傳統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經常忽略歷史教材的這一作用,只是過于看重了成績,導致歷史課根本發揮不了其真正的價值。所以,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要充分發揮歷史的作用,進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借助歷史教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已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又一嚴重問題。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們幾乎接觸不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即便是在歷史或是政治的教學過程中,當教師講述這部分內容時,他們好像在聽故事一樣,導致現在高中生只能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所以,在授課時,教師若想借助歷史教學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傳統教育,教師可以借助視頻,拉
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同時,也使學生的內在品質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所以,在授課時,我讓學生觀看了有關《大秦帝國》的片段,之后又引導學生看了有關孔子的影片,讓學生在看影片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二、立足歷史教材,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如何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
題,是歷史教材的重點內容。歷史,一個發生在過去的事情,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的、合理的分析。但是,現在的高中生,十七八了依舊是每天上網,沉迷于游戲,完全沒有是非觀念。所以,當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沖動或是武斷地判斷某件事的正確與
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主體辯論賽的形式,使學生學會全面分析問題。
例如:在學習完《新時期的理論探索》之后,我讓學生搜集“我們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材料,使學生正確地看待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使學生在互相辯論中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同時,也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羅秋.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校長,2008(06).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三師圖木舒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