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榮
摘 要:教學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開發兒童的興趣特長,展現生命的活力,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數學課堂;樂學感悟;樂學情境;質疑教學
孟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睆摹爸摺钡健昂弥摺痹俚健皹分摺钡木辰纾菍W生的最佳心理狀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過:“教學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弊鳛榻處煟瑧斣谡n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開發兒童的興趣特長,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興趣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兒童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趣和靈性,缺乏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我們的數學課堂學習如何才能真正活起來呢?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于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流、合作,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使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于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地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同時教師要成為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
營造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書上的日歷,并進行啟發:“通過看書你還了解哪些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能系統地將這些知識歸類嗎?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把所了解的知識填進相應的表格(事先提供)?!痹谶@種氛圍下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創新思維,使課堂成為了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二、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迸d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扒榫场睂嵸|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
成功地導入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關于學習課堂,關鍵是教師要講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將一些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笑話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師:“今天我們班可真熱鬧!你們看,老師還把誰帶來了?”課件出示藍貓。藍貓:“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藍貓,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冒險島尋寶,想去嗎?”一看到熟悉的藍貓要帶自己去尋寶,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我又安排他們在與藍貓出發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鳥大哥分餅引起大家不滿的情節。創設了問題:要怎么分才能使兩人一樣多,你有什么辦法?有學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半嗎?學生被問住的同時,他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求知欲望也增強了。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操作性情節。使學生在一些實際問題上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獲得學習成效。這樣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通過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性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的機會。新知識寓于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了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競爭可以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的混合運算后,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后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結合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中,會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結合學校運動會場景“三年級三個班各有六位運動員,有兩位裁判”的場景,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一步計算的問題直接口答解決,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兩步應用題,從而導入新內容的教學。這樣的學習無疑極大地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完《相遇應用題》例題后,教師可以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中提到的這一種行走的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接下來,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四、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其次,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再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思維方法的培養,結合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最后,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
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
綜合。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于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們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分數的相關知識。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進行認真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張健,胡建華,王琪開.理論與實踐.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02.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珞璜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