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洋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引起了各高校以及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我國已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資助貧困生的政策體系,以獎學金(含國家獎學金)、學生貸款(含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但是,在實施這些資助政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致使真正的貧困生沒有得到應有的資助,而那些條件富裕的學生卻得到了資助,沒有達到資助的真正目的,暴露出丁許多大字生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學生在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資助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貧困生的界定不夠明確
高校對貧困生的界定不夠明確,所謂高校貧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學費、住宿費及其相關費用,或支付相關費用十分困難的學生。”高校貧困生的評定是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節,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準確性,影響到學生受資助機會的公平性。然而,各個地區劃分家庭經濟水平的標準不一樣,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況得不到了解。學生僅憑一張自己填寫的個人家庭經濟情況表到所在民政部門加蓋公章,就可以作為判斷貧困生的依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對貧困生界定的不科學,不嚴謹的現象,甚至導致很多人對貧困生認定結果的真實性的質疑,隨之衍生出一個特殊的群體“偽貧困生”。各高校在制定貧困生資助評定體系中也存在一些漏洞,導致有限的資金沒有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而使不需要資助的學生得到了資助。
1.2 部分高校學生資助評定過程充滿了主觀色彩,缺乏科學性
教師尤其是高校的輔導員、班主任在對學生貧困檔次的劃分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師在具體落實資助的過程中卻沒有將一碗水盡最大可能端平,難以保證資助金評定工作的公正與有效。就目前來看,各高校根據總的要求下發總的評定標準,各個院系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再制定一些規則,然后再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評選出應該資助的學生。但是,由于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和不嚴密性,班主任或輔導員僅根據相關證明或班干部的一面之詞就判定某個學生是否貧困,甚至存在十分嚴重的暗箱操作行為,這就出現了學生和教師、學生和班干部之間拉關系、走后門現象。
1.3 高校學生在資助過程中存在種種復雜的問題
有的學生在資格認定中弄虛作假,出具假證明;賄賂領導和老師,拉關系走后門;有的學生一旦被評為貧困生就請老師、同學、舍友出去大吃大喝,買名牌就是不交學費;還有的學生的確很貧困,但由于虛榮心很強不去爭取而自愿放棄機會;以及目前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導致一部分學生一切向“錢”看,走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更甚至有的學生獲得資助后覺得他理所應當得到資助,不知道感恩社會和國家,不去回報社會和國家等等一系列問題,大學生在資助過程中表現的誠信意識缺乏,責任感不強嚴重影響了資助和教育效果。
2 不良現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學生在資助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致使資助工作舉步維艱,就目前來看,學生在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原因也最為復雜,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2.1 道德滑坡,誠信教育投入不夠
一般情況下,學生申請貧困助學金必須如實填寫貧困申請表,然而,學生在填寫申請理由的過程中,為了獲得資助,不惜想盡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編故事感動老師,甚至背著良心說自己的親人已故,可謂不擇手段,道德滑坡。這些問題足以看出,大學生在申請資助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誠信危機。更甚者,有些學生一旦獲得資助就請同學老師出去大吃大喝,唱歌跳舞,揮霍浪費,而那些正在為學費而發愁,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學生就是因為不會巴結老師,不會在老師面前表現才得不到資助。這樣,很難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承諾,嚴重影響了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2.2 學生自身公平公正意識不夠
部分學生缺乏追求公平、公正意識,嚴重影響了資助的公平、公正性。具體表現為:有些貧困生并不認為自己貧困或并不想公開自己的貧困身份,因而根本不去申請;一些學校在認定貧困生時,不僅需要學生提交申請,而且要在班級當眾宣講自己及家庭的貧困狀況,然后讓同學評定,評定結果還要在學校公開。這無疑會使一些敏感、自卑的貧困生感到難堪;而一些并不太貧困的學生反倒不以為然,更有可能去申報。這就造成有資格的人不能獲得資助,而獲得資助的人卻不是真正的貧困生。學校在資助方式上應注意一些細節,如保護申請人的個人信息與隱私,維護其自尊等。
2.3 自私自利,個人利益至上思想觀念的沖擊
一定程度上講,道德滑坡的根源在于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泛濫。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強調個人的自由和重要性。一種以個人為中心對待社會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論觀點。它表現為利己主義、利他主義、自由主義等形式。個人主義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一切從個人需要出發,反對統一的社會價值標準。個人主義發展到極端,就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地損害社會和他人。有的學生自己沒有獲得資助,就對那些獲得的學生出言不遜,針鋒相對,心生怨恨,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從此僵化,極其不和諧,嚴重影響了資助的育人目的。
3 解決對策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是為了解決其經濟困難的問題,也是通過有效的途徑和積極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創造必要的條件。
3.1 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思想教育,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應該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由于當今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公民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貪婪在蠶食人們的良知。孩子不知道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學生不知道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等。在高校資助過程中,表現為獲得資助的學生不知道感恩國家,感恩社會。因此,在資助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思想教育刻不容緩,讓學生明白“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知道正是因為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才有大學生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今天。
3.2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和榮辱觀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質
針對大學生在資助過程中誠信嚴重缺失和弄虛作假的現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和榮辱觀教育勢在必行。首先,加強誠信教育,應以教育為先以獎懲輔之,各高校應該將“誠信為本”的做人思想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通過開展教學活動和誠信教育,促使大學生提高誠信意識,提高自身境界。獎勵學生誠實守信行為,懲罰違背誠信的行為。為了提高資助過程中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道德素質,學校可以將誠信的具體規定寫人到相關的制度中去,并在資助過程中嚴格考核,從而更好地規范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其次,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真正把其內涵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自身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風氣,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來引導大學生,讓學生學會在利益面前知榮辱,以大局為重,不做有損人格的事,從而保證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
3.3 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高校資助過程中出現了資助評選評定的不公開公正問題,體現了高校民主法制意識淡薄,它嚴重地影響了資助的效果。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法制意識十分重要。民主法制是解決社會不公和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根本性保障,當代大學生又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主力軍,大學生民主與法制的健全與否對高校資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法制意識,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法治知識學習,使其在積極思想的引導下培養良好的行為,同時,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有增強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識和觀念,并積極踐行,才能使高校資助過程中對貧困生的不合理評定不再發生,才能保證高校資助的有序高效開展,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總之,資助育人工作是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雖然目前大學生的資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資助育人效果。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他們的觀念,在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繼續推進資助工作的完善和發展,從而為大學生構建一個公正、合理、高效的大學生資助體系,達到資助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宏宇.淺談貧困生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11,(4):186.
[2]柳春林.淺談高效應如何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J].時代教育,201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