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張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決定著其他素質的發展方向,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在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人文關懷,蘊涵著深刻的人文精神。本文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入手,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現人文關懷的路徑和方法進行了系統論述。
關鍵詞:人文關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高校;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51-02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任務[1]。具體到對大學生而言,展開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做到以人為本是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創新的著力點。正如胡錦濤在2003年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盵2]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做到尊重人與教育人的辯證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法律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授理論知識的過程,更是和學生進行思想、感情溝通交流的過程。正是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承擔使命的特殊性,決定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深切關注。人文關懷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對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轉變思想觀念,正確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我們過分重視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其理論的科學性,對其中蘊涵的人文關懷價值卻關注不多,也就是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成是“教條式”的真理,毫不動搖、不折不扣地去教授,滿堂灌地讓學生去接受。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相關理論的科學性,注重內容的完整性,以及邏輯的連貫性,而對理論本身所蘊涵的應用價值教授較少。
改革后的思政課既擔負著傳授知識的職能,又肩負著培養學生應用能力以及塑造學生價值觀念乃至靈魂的任務,這就對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轉變過去的思想觀念,結合現在的思政課所肩負的使命,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充分利用思政課是高校必修課的優勢,使其在發揮其政治作用的同時,挖掘其在培養大學人文精神中的潛能,拓展大學生的視野,擴展其知識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果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那么思政課教學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
二、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的更好更快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一樣,所有教育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我們必須以“把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中心,把學生培養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因為大學生畢業后大都直接進入到社會中,參與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關注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教育觀念,從以教師、教科書為本的傳統觀念,轉到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上來。
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首先,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師生平等。我們要認識到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有思想的大學生,他們有著年輕人獨特的個性,而不是簡單的容器和客體。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傾聽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使他們能夠從內心接受教師,也就更容易接受教師所講的思想觀點。其次,要信任學生,相信大學生的能力。作為大學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必要把一些理論性問題講得過細,要鼓勵大學生多思考,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鍛煉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充分發揮思政課的應用價值。再次,要善于引導學生,使學生從心里接受教師的觀點。作為思政課教師,不能太死板,不能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讓學生接受教師的思想,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和目的。
三、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作用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思政課教學更是這樣。我們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必須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思政課教學的目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人文關懷價值呢?首先,思政課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思政課教師堅定的政治信仰,寬廣的知識面,無私的敬業奉獻精神等各方面的優良素質,必將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專職思政課教師可以開設1—2門相關的人文社科類選修課,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西方的都行,這樣不僅能拓寬思政課教師的知識視野,還能在教學中把這些知識與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貫通與銜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再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提高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喜歡思政課,進而才能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緊密結合現實社會的一系列問題來展開教學,開啟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并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教學形式上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以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endprint
四、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相長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指把教育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生命與思想溝通的過程,就是通過創造一種多邊互動的教學氛圍,使教師與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實現不同思想觀念的碰撞交融,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多為灌輸式教學,教師一般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把理論講給學生,學生也只是看看教材,聽聽課,記記筆記,這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因為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自主性,再就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肯定不太理想。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創新教學模式,采取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學生為本。只有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會在輕松的氣氛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應該把言傳身教與讓學生獨立思考結合起來,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結合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特點,適當運用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以及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和教師實現平等雙向交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教與學這兩個平等主體就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師生互動,既讓學生牢固掌握了知識,還使學生掌握了應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培養了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從而使大學生自覺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中來,切實體現思政課的人文關懷價值。
五、改革考核方法
要想切實發揮思政課的人文關懷價值,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改變現有的單一卷面知識的考核方法,要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要突出考核的實踐性,注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為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就是運用,關鍵是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具體來說,首先,為了督促學生學習,也為了考研作準備,還是要保留傳統的筆試形式,但就考試的內容和題型應該有所改革,比如在考核的內容上,由以前側重考查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為主,轉變為以考查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在考試的題型上,適當增加主觀題,特別是材料分析題的數量,著力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在綜合考核中,注重學生平時表現的考核,擴大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的比重。具體可以按以下操作:一是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際課堂表現、回答課堂提問的情況以及出勤紀律情況給出一個合適的成績;二是根據作業的完成情況和質量給出一個成績;三是思政課教師可以聯合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評定思政課成績。平時表現優秀者,思政課總評中給予適當加分,平時表現較差者,思政課總評中給予適當扣分。再次,在思政課的考核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建議和意見,這樣能夠體現考核的民主性。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一定會督促學生提高學習思政課的自覺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質上是一種人文關懷,蘊涵著深刻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通過轉變思想觀念和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法等多種途徑,能逐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從而達到讓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2]王路江.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著力點[J].求
是,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