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妹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識字教學則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生在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然而識字的教學又是一件枯燥非常的事情。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興趣
一、激發識字興趣,讓學生樂意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和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只要學生能認識到識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感興趣,那么他們就能夠積極、自覺地學習并掌握漢字。此時識字的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低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愛交朋友,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于是,筆者在教學中,就利用學生的特點,順應學生的心理,結合學生實際,選擇了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話題,創設趣味情境:將一些陌生的字,形象地比喻成是學生的“小伙伴”“小客人”,那么識字的過程就變成了“交朋友”和“招呼客人”的過程,增添生字和學生之間的親切感,自然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饒有興致地投入識字的學習。
二、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玩中學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律能力差,他們對于課堂的有意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比較短,但是無意注意力卻相反。這也就告訴我們,教學中單一形式的循環教學是無法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教學方式,在興趣火把還沒有熄滅之前,就及時地點燃另一把,不斷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識字學習。
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為之的活動。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課堂的教學內容,設置并開展了一系列的識字小游戲,讓學生
“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例如,小游戲“對口令”“天”字怎么寫,“天”字這樣寫,橫橫撇捺;再如小游戲“找朋友”,每一個學生都有字的一部分,然后隨機找到能和自己組成一個字的好朋友。加強學生對于字的組合形式以及偏旁部首的認識。
三、教給識字方法,讓學生學會學
教學是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然而教學的結果卻是以靜態的形式存在于學生心里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識字方法和規律,讓學生會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參考文獻:
彭雪梅.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8(04).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