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華
摘 要:課堂教學的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美術學科更不例外,教師在教學中應設計優美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悄然展開豐富的想象能力,去自主設計、大膽創想,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環境;能力
小學美術學科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能積極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展開想象的翅膀,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美化,學習興趣得以迸發。作為教師,要通過創設優美的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大膽創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提高綜合素質。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怎樣去注重設計教學環境,提升課堂教學質
量呢?
一、巧設導入,讓學生貼近環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美術課必然巧設導入。在設計導入時,必須貼近學生熟悉的環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比如,我在教學《快樂時光》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就播放自制好的其他小學生平時在校園、在鄉間、在游樂場或星期假日在家或出去郊游、參觀等一些快樂鏡頭,以此作為導入,讓學生迅速貼近“快樂時光”的環境,讓他們掌握了解“快樂時光”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同學們通過欣賞都能借鑒這些“快樂時光”的情境,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生活中的“快樂時光”,有的還通過表演回放“快樂時光”的經歷和感受。在欣賞、描述中感受了快樂,激發了興趣,整個課堂氣氛熱烈。
二、開闊視野,讓學生走進環境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社會環境是一種開放、寬松、平等和多樣化的教學環境,環境中的公共文化設施也是最好的興趣老師。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能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走向社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中增長美術知識、培養美術創新能力,給美術教學活動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教學《理想的居住環境》這一課時,我打破傳統教學的封閉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現實的社會情境。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農村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出現了很大的改觀,城鎮高樓林立,建筑風格新穎,色彩豐富艷麗,街面寬闊整潔,綠樹成蔭,花香鳥語,農村的毛草房不見,農民都搬進窗明幾凈寬敞的別墅了,新農村的景象一派欣欣向榮。一路上,我能引導學生觀察欣賞發現哪些居住環境是美的,是自己理想的,哪些居住環境離自己的理想還有差距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讓學生充分貼近生活,走進環境,親身感受環境,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生活環境的美會給人類帶來舒適與健康,學會從小做起,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并激發學生對美好的理想環境的向往與追求,增強他們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創作靈感!
三、營造氛圍,讓學生融入環境
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給學生較多的表達機會,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共同合作而達到好學、愿學、樂學的目的。
如《畫情緒》這一課,是以點線及色彩來表現抽象的主觀情緒。通過感受不同色彩的點線在特定情緒中的表現方式,使學生在直
覺反應階段到思維反應階段的逐步過渡中體驗效果,感受點線以
及色彩內在生命力和情感。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大膽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究的環境,讓學生分別在講臺前表演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并要求觀看的學生如何用點線和色彩表現他們的情緒。在這個特定的課堂氛圍中,有的學生表演自然,甚至有的學生直接進入表演的情境中,贏得了大家的一次次掌聲,但也有少部分學生表演僵硬,也同樣贏得了學生一次次掌聲與笑聲。掌聲、笑聲和要求表演舉手的行為使課堂的氣氛熱烈,學生通過這現場表演的欣賞,刺激了視覺,吸引了注意力,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很快的一幅幅《畫情緒》作品完成了。教學氛圍的設計就是教學環境設計的一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努力營造生動活潑、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教學氣氛,讓所有學生都有展示的舞臺,去獲得快樂。
總之,小學美術教學中創造適宜的環境,將學生置于多樣化的環境設計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基礎。這要求教師更新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積極實施新課程改革,充分認識到創造環境與課堂教學質量的內在關系,創設多樣化的
環境氛圍,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昌婷.淺談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才智,2009(02).
[2]王巖.美術教學方法之我見[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