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沃濤
【摘 要】小學科學中物質領域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將他們原有的關于物質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物質領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實踐,我認為:1.教師課前應深入認識物質。2.創設有效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猜想中引起探究的愿望。4.用實驗進行驗證,加深對物質的認識。5.應用結構性材料突出物質的特征。6.對比中明確物質的特征。7.運用多種方法認識物質的特征。8. 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加深學生對物質的外延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物質領域 結構性材料 教學有效性
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小學科學物質領域研究的內容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力和運動;熱和物質狀態;聲音;光;電和磁;物質變化和化學。小學科學物質領域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將他們原有的關于物質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物質領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實踐,我認為:
一、教師課前應深入的認識物質,這是物質領域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
小學科學教師在上課之前,除了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外,還要認真備實驗,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親自對驗證物質特征的實驗做一遍,對實驗的各個環節、變量控制、實驗出現的情況等都有一個了解,以確保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實驗演示還是分組實驗指導都能夠取得成功,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三年級《小蘇打和醋的混合》一課中,一位教師做演示實驗,老師先往空杯子加入醋,然后加入一湯匙小蘇打,接著把點燃的火柴伸進這只玻璃杯中。按照正常情況,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二氧化碳把點燃的火柴熄滅。但是出現的結果是火柴怎么也滅不掉。結果這節課就讓學生帶著錯誤的認識結束了。后來,這位老師換了另一種醋實驗卻成功了,原來教材要求用的是白醋,這個老師卻用了陳醋。同樣是醋,結果完全不同。科學實驗是嚴密的,科學教師在課前進行實驗是必要的。做好備實驗這一環節,才能使教學活動更科學,更規范,更有效。
二、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教師在物質教學課開始環節設計有效情景,會激發學生對物質深入認識的欲望和興趣,學生就會與老師一起進行探究。科學常用的情景包括生活情境、游戲活動情境、實踐情境、問題情境等。如有位老師在《淀粉的足跡》中引用一個小小的魔術:在一張白紙上用淀粉糊畫畫,噴上碘酒就顯出一幅畫來。這馬上就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是怎么了?白紙上的畫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畫是用什么畫的?畫畫的“顏料”是什么?這種“顏料”為什么遇到淀粉會顯出來?會變成藍色?這一切的猜測,激起學生探究欲望。有探究的動機,整堂課就能“滿堂生輝”。有效的情景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物質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猜想中引起探究的愿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后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另一方面,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于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例如,在四年級《導體和絕緣體》一課中,教師在導入后,出示鐵線、銅線、塑料、陶瓷、木棒讓學生進行猜想是否能導電,在猜想中學生興致很高,互相爭辯。此時,老師提出實驗探究任務:各小組選擇鐵線、銅線、塑料、陶瓷、木棒進行分組探究實驗驗證。學生都很認真動手做實驗,都竭力證明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帶著猜想去實踐,學生的探究活動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
四、用實驗驗證,加深對物質的認識
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學科學實驗的目的是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物質的性質和規律,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直接獲取知識。小學科學物質領域的教學大部分可以開展實驗來進行探究的。只有通過實驗探究,學生才能對物質得到深刻的認識,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下面就是一個失敗例子。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中,有位教師提供了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蘿卜、帶蓋的空瓶、橡皮等材料,用排列法研究大小和輕重對沉浮的影響,但看不出大小、輕重與物體的沉浮的關系。老師提問:物體的沉浮跟大小、輕重沒有關系嗎?問題出在哪里?我們接下來該怎樣做?課堂出奇的安靜,學生回答不出來。這位老師應該先出示四個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正方體演示實驗,問:大小與沉浮有關系嗎?再出示四個大小相同,但輕重不同的球,演示后問:現在輕重與沉浮有關系嗎?在物質教學中更加需要實驗的驗證。只有用實驗,學生才能得出有力的結論,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的教學目的才能達到。
五、應用結構性材料突出物質的特征
在物質領域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在課堂生應用結構性材料必將使科學探究事半功倍。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經過預先設計,有著蘊含著某些關系和規律的材料。通過結構性材料,可以為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揭示實驗結論,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六年級講授《材料的導熱性能》時,大部分學生通過實驗都知道金屬是熱的良導體,但是金屬中的鐵、銅、鉛哪種物質導熱性能較好呢?一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在鐵架臺上架一條鐵條,在鐵條的末端分別延伸出三根金屬絲,分別是:銅線、鐵線、鉛線,同時在這些線上分別粘上一個蠟燭球。在鐵條下面加熱,看那根金屬上的蠟燭球先融化,就可以知道哪種金屬導熱性能最好。這個結構性材料能很好地揭示了銅線、鐵線、鉛線的導熱性能的差別性。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金屬導熱性能的差別。
六、在對比中明確物質的特征
對比實驗是物質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通過對比能將物質的特征鮮明地顯示出來。如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有位教師先讓學生分別拉伸皮筋和彎曲鋼尺、撥動皮筋和鋼尺并填寫實驗表格,通過對比研究,從而讓學生得出結論:物體振動才發出聲音。接著老師又用鼓打和捂住的兩種狀態的對比進一步說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通過兩個對比實驗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聲音是由于振動產生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七、運用多種方法認識物質的特征
我們除了用實驗來證明物質的特征外,我們還要用多種方法去認識物質特征,這樣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會更深入,更為豐富。例如淀粉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可以用感官觀察,從菜市場買來的散裝的淀粉是白色粉末。我們可以把淀粉放進冷水中觀察淀粉會怎樣?淀粉不見了,清水變得像牛奶一樣,過一會兒,淀粉慢慢沉下去,上面都是清水,說明淀粉不溶解于水。我們還可以加入熱水,觀察淀粉怎樣?慢慢開始變得粘,變成糨糊了,最后變成半透明的膠體。最后我們加入碘酒會怎樣?會變藍。最后總結出淀粉的特征是:加入碘酒會變藍,不溶于水,加水加熱會變成膠體。只有經過多種方法對物質進行認識,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的物質的概念更為豐富和具體。
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加深學生對物質的外延的認識
科學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它彌補了課堂教學在知識面、時間、空間和活動場地等方面的不足,幫助學生拓寬和延伸書本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磁鐵的性質》一課中,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磁鐵可以吸哪些物體?學生舉例說黑板、冰箱門、鐵飯盒等。其中有一個學生提出磁鐵可以吸硬幣,另外一個學生反駁說有些硬幣不能吸,于是學生之間就開始爭論起來了。老師順勢引導:科學講究證據,同學們回去自己先試一下,感興趣的同學明天早上來一起研究這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加深學生對物質的外延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徐敬標. 小學科學教學技能.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陳乾暉. 小學科學有效性合作學習探析. 教材與教法,2005(19).
[3]郁波,彭香等. 小學科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