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摘 要:為了彌補傳統學業評價制度的缺陷,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必要探索和研究分層教學理論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本文就筆者學校2013年新課標,結合筆者學校高職數學教學的特點,在分析了相關的分層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具體探討了分層教學的操作程序和實施策略,總結了分層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分層教學 高職數學 因材施教 理論與實踐
目前,高職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這給高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帶來了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高職數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用統一教材來授課,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結果,也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在高職數學教學中試行分層教學的教改實驗非常必要。
一、分層教育的理論依據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習心理學指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重組,是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經驗的清晰度和學習動機,在新的學習中起重要作用。教師對不同認真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最終好、中、差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
1.學生認知特點分層
教師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的差異,將學生分成低、中、高三個層次,并選出各層次的組長。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把學生適時調換到適合的層次,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2.課堂教學目標分層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為每一層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包括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據此可以把三個層次的學生分為A組、B組、C組。教學目標分層符合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C層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所以教學內容要更為集中和單一,更貼近課本,教學容量相對小一些,難度較小。B層學生基礎相對較好,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追求大容量,注重課內向課外延展,突出學生學習的時效性。A層學生基礎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合采用精點精練的方式,教學內容不求多而求精,給學生更大的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空間,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開發其潛能。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面向B類、兼顧C類的原則,以達到班級均衡發展、整體提高的目的。
3.課堂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在安排課時的時候,教師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對于一些深、難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不講,在課后再給A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證A層“吃得飽”、B層“吃得好”、C層“吃得了”。
4.課后教學評價分層
分層教學的目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不僅體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應在測試和考核中有所反映,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完整性,否則就會造成教與考的脫節,導致學生積極性遭到挫傷。
評價分層還應注意:對低層次學生以表揚為主,對中等生以鼓勵為主,對高層次學生可以采用評價提高其競爭意識,評價分層重在指出學生學習上的成就與問題,而不宜以排名次為手段。
三、分層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一是生源水平參差不齊。少部分生源能力較差,課堂聽不懂,目標期望值低。二是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教師對分層教學有畏難情緒,課堂安排不當,造成時間浪費,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大環境對教師的評價方法沒有改變,只一味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導致分層教學實驗難以推進。三是分層教學很難真正兼顧兩頭、促中間,在教學方法上還需不斷研究。此外,分層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的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
參考文獻:
[1]鄧國光.學校分層次教學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9).
[2]馮躍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層次設計[J].中學數學,1997(2).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