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磊+李謹佚+闞緒獻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所收獲的經驗和成果,總結出有效促進專業教師通過工學結合促進教學相長的頂層設計模式及具體改革內容和實效。
關鍵詞 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0 導語
工業設計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和產業,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的第二條:強化科技與創新與工業設計有緊密聯系,同時工業設計也被列為寧波市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國內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方面以大量的理論課程為主,缺少實踐的體系及實戰條件;以大量虛擬項目為主,缺少以產業鏈為導向的縱深實戰;以院校師資為主,缺少實戰師資及校企聯合實戰教學機制;以理論指標驗收畢業生,缺少市場真實素質能力考核標準。如何建立學之有用,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人文素質方面,現在大量學生是溫室的花朵,能分享陽光,但很難分擔風雨。教育的職責是樹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專業層面如何改變學生的自私和膽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如何提升職業素質及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帶著諸多問題和堅定的信心,我專業開始探索校企合作改革之路。
改革路上專業全體人員在努力探索與實踐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經濟發展需求、提升職業教育精髓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我們希望將專業建設成為中國首創的以素質教育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實戰運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實戰運用型人才。
1 改革內容
1. 1 管控團隊
專業成立由企業、學院及專業人士組成的專業管理委員會,負責收集研討區域企業的真實創新需求,建立學生的思維高點,明確學生職業目標與方向。成立由設計公司、企業設計總監組成的工業設計師聯盟,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組織實施實戰項目,培養學生技藝高點,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我專業以產業鏈縱向集聚平臺為載體,代替單一的教室和實訓室。專業建有:教授工作室、創意設計中心、工業設計促進中心、設計師聯盟秘書處、工業設計創意廣場、打樣實訓基地、生產技術實訓基地、小批量生產實訓基地、產品展示研討中心,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1.2 教學方式
以討論探索式教學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方式代替灌輸式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發現式學習,旨在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學中注重:(1)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化選題。(2)豐富教學方式,綜合利用現場參觀、真實案例、討論探索式等方法。
1.3 執行流程
以上改革內容可總結為12個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1.4 師資團隊
工業設計系形成了一支以行業企業專家為依托的師資團隊。執教團隊包括3位專職、7位企業團隊成員構成。專職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完成課程中理論知識部分和實戰項目部分,各取所長、各補所缺。
國以教為本,教以師為本,師以德為本。專業以教師實訓、師德建設為關鍵。當前我國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背景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工程教育實踐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專業注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求專任教師每學年的寒暑假時間需下企業實踐,了解前沿設計加工制造技術知識,定期進行匯報和考核。
1.5 課程內容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導入人文課程、實戰項目、產業化流程、企業評價體系,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綜合素質。
專業課程教學增加企業內訓課程,以產品開發流程中各環節的點作為教學課件,讓學生參與產品研發的全過程。同時將學生的寒暑假實習納入課程考核環節。
專業人文素質課程開設有現代社會學,本課程的任務是讓師生了解西方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文化的作用、建立適合我國當代的人格、人文和能力(PHA),使大學生逐步建立適合我國現代化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和職業道德、社會群體行為方式,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完整的人。從社會學角度建立現代工業設計思想,并樹立生態設計和可持續設計思想。
1.6 激勵機制
專業鼓勵師生參與企業項目,帶薪學習,設立企業質量獎。
專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創業教育等各項服務,引導大學生更好更快地實現創業夢想。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邊學習邊體驗,為今后自主創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1.7 評價標準
專業將企業用人標準導入學生評價體系,讓學生在未踏出校門之前就能夠充分認識企業、了解企業,看清自身存在的問題,明確未來奮斗方向。
1.8 教學文化
專業將弟子規、家史家訓等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定期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來我系給師生們進行會談交流,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工業設計企業(基地)與高校設計類專業對接等活動,開展創新設計人才實戰招聘會進行職場模擬實戰,使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三化合一。
2 展望
通過全體教師致力于工學結合的不懈努力,專業現狀改觀不少:來自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反饋的教學效果較往年有很大提升,在這里學生不僅學到了專業技能,更多的是收獲了用“愛心和善良去規劃他們未來的工作和人生”的理念。
基金項目:2013年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參考文獻
[1] 李樂山.現代社會學.北京: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2.
[2] 李樂山.設計調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沈悅,虞建中.高職院校中工業設計專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09.25(8):151-152,178.
[4] 段衛斌.工業設計產學研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5] 徐延宇,李政云.美國高校教師發展:概念、變遷與理論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5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