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語文教育活動的展開對于學生們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們基礎的語言知識理解,從而進一步的加強對其他學科學習的能力提高。對于小學生們而言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有效性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們接受學習的程度。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155-02
一、引言
小學語文教育在小學階段中乃至對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因為此階段正是學生們學習的知識,思維體系逐漸形成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興趣,這就需要語文教學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重視學生們在當前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在制定課堂教學內容時,必須要科學合理的進行安排,循序漸進。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有三個階段:學會教學——學習反思——嘗試研究。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新課標的把握的偏差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活動而言,就是要教會小學生們更好的和他人進行語言上的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對兩點進行綜合把握,大多數老師對它的理解還處于一種盲目效仿的皮毛階段,沒有領會其精髓,生搬硬套,對簡單相關問題之間的對比,缺乏科學合理性、在深度上和廣度上不能夠滿足語文教學開展本身的要求。只求把課堂搞熱烈,氣氛搞活躍,讓學生有話可說,避免冷場課堂極盡鼓動之能事,行章就草,浮光掠影,虛情假意掩飾了語文課的真正內涵,實現通氣掩蓋了學生的本真發揮,繪聲繪色拋卻了學生的個人感受。
2、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誤區
對于教學語文活動的教師而言,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自身語言素質能力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在這一點上教師在表達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們的感受,而不能只是單方面注重個人的表達,可以或理性地解剖文章,或激情的與人物共鳴,教師要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結合學生們能夠的思維點進行有效融入,而不是找幾個具有輻射性的問題廣泛討論,草草了事,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問題提出往往容易是基于成人的角度進行提問,這就造成學生們理解和回答上的思維困難。
3、教師對學情估計的不足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必須要明白既定的教學計劃,對于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是呈變化性的,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詞、句到整片文章的閱讀是一個逐漸增長提高的順序過程,也是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能力變化;高年級只注重分析內容,忽視學習語言、領悟寫法。許多教師在較高年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對教學的內容只是簡單的將重點內容進行段落講解就草草地進入下一個環節,教師對每個階段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情況估計不足,即使是小學生高年級在知識領悟接受上,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
4、教師課堂評價浮于表面
對于學生們在課堂中的表現許多教師大部分都是簡單的一句帶過,但是語文學科是一門豐富的語言交流表達學科,簡單的評價無法形成對學生的激勵。同時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各行己見,但是如果學生在理解上出現偏差也應當有策略地指出,有憑有據,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作為語文教師,在貫徹新課程理念時,不應只從概念上理解,必須要結合實際開展的情況從根本上對其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對學習有困難者給予點撥,給表現優秀者在表揚的同時,幫助存在問題的學生知道他們盡快跟上正常的教學,延伸學生思維空間,使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建構知識、技能與文化心理。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改進策略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然要有一定具體的執行目標,這個教學目標可以是來自國家的或者是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最終的教學目標實現問為主的,使教師使用教材教授的知識技能更具實用性,還能成為評價教學的依據。因此,作為教學者必須科學、合理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規劃,要考慮到學生們各個階段的學習接受能力變化,確定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按照新課標要求,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2、選擇有效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
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語言、心靈傳遞的過程,而小學學生正處于好動、好學的階段,對許多陌生新鮮的事物都十分好奇,迫切的想要與外界交流,而這個時候正是語文教學者發揮語文魅力的時候。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教學形式的中小學,聽與說課堂教學中間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安排中,聽和說是十分重要的,積極讓學生們提高改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讓學生們的語音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獲得較大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更新觀念,重視聽說訓練。采取多種方法進行訓練。例如,就聽和說的練習在實際的教學中互相穿插交互。并堅持日常訓練,關鍵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習慣。
3、落實有效的教學環節
一要教師要制定一定的階段性教學計劃。二要注重語文學科知識掌握的特性。這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日積月累的過程。三要將課堂主動權留給學生。要讓學生學得有趣味就不要過多的限制他們的參與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避免“一言堂”的現象,讓學生們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4、有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過程對于教學者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不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那么后期再改進時,學生們往往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階段性的對當前開展的教學活動總結經驗、系統思考、捕捉問題、形成參照、改進缺點、發揚優點、綜合分析,指導自己的教學。對于難點部分要額外單獨的進行重點敘述
結論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從簡單的字、詞、段落到最終的通篇文章理解掌握,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學者要根據學生們表達出來的感受和變化進行及時的關注,并通過一定的溝通等方式,了解學生們的看法,做出調整,從而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侯麗娜,劉世斌.主題化,系列化教研活動的策劃原則.流程與評價[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29(3):28-30.
[2] 楊運賢.讓語文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活”起來[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