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梅
摘要: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活動,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自主參與 數學教學 興趣
自主探究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探究、猜測驗正、質疑問難、合作交流等活動,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自主構建新知、發展能力。數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等抽象的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下面我就學生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以及教學中可以采取的教學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學生大多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因
(一)學生不敢自主參與學習
部分教師,特別是思想相對保守的教師,因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依然堅持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這一固定模式,使得學生很難參與其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慣性思維,那就是課堂上就是聽教師的,這樣就使得學生只是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參與也只是停留在表層。
(二)學生不愿主動地參與
很多時候,當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的時候,發現學生往往表現得很沉默,不愿意參加。究其原因,那就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包辦”的太多,而讓學生平時自己獨立完成的太少,進而導致學生自身形成了很強的惰性,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愿意主動參與了。
(三)學生不會主動地參與
很多教師知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才可能優化教學效果,所以有些教師就安排了相應的學生可以主動參與的環節,如設計好預習的學案,讓學生根據學案的要求提前預習相關內容。但是,從學生參與的實際效果來看,非常不理想。這說明因為方法設計得不夠科學,學生被動學,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課業負擔重,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要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的,必須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經過教師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安排,使學生能夠自主地、主動地參與其中,收獲知識,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形成主動參與的意識
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介紹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導入新課,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感到親切;設置懸念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予以肯定,逐漸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既然我們希望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首先,教師就要給學生這樣的平臺和空間,就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不應以接受式為主,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師給學生講數學重要。其次,要樹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用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的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活動起來的就不讓部分人來取代,要從學生的整體狀況出發,從宏觀上進行教學設計和安排,關注優等生的同時,更要關注學困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不掉隊。
(三)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新課標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轉變為在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只有以本身的積極進取、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治學嚴謹、不偏不倚等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才能有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縱然學生說得不完整,也要讓他們說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四)重視學法指導,提高主動參與的能力
具體來說就是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即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體現。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學生能否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否成為活動主體的明顯標志。只有學生的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自主參與了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只有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得到體現,課堂中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2.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強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動力系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入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又要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知識。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數學本身是很抽象的,如果離開了學生的自主參與,離開了學生的動手動腦以及操作實踐,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認識是非常困難的。從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多給學生提供些必要的直觀教學活動,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跟自己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來比較容易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自主參與;沒有了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也就談不上有什么積極有效的教育效果。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