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關鍵詞: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65-01
《體育教學》2013年第11期刊登了楊萬銘老師的《讀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有感》一文,該文是楊老師針對2012年第12期俞向陽老師的《水平二:四年級跳躍——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的感悟,文中提出四個觀點,筆者贊同第一、四點,但對其他兩點存有疑義。
一、對“教學評價是否再多些”的疑義
楊老師根據教學設計判定俞老師不重視評價,并就本堂課提出了針對性的評價建議。筆者對楊老師提出的建議表示認可,但對楊老師根據教學設計判定俞老師不重視評價的方式有疑義。我們知道,判定教師是否重視評價不能憑教學設計,因為,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一般不會寫評價語言。筆者翻閱《體育教學》上的教學設計,發現大部分教學設計都沒有寫評價。筆者曾在江蘇體育教研網上觀摩過俞老師的示范課,課的內容是腳內側踢球,教學設計上也沒寫評價,但俞老師在課中采用及時評價、有聲評價、無聲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多種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俞老師的評價給觀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看出,教學設計上沒寫評價并不代表作者不重視評價。當然,楊老師的質疑也給我們以啟示: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在教案中的教師主導一欄認真撰寫評價方法和內容等。
二、對“體能性練習是否可以增加”的疑義
俞老師在課的基本部分安排了跨越式跳高和“鯉魚跳龍門”游戲。由于“鯉魚跳龍門”游戲也是下肢為主的練習,因此,楊老師說余老師在課堂中未安排體能類練習,存在兩個認識誤區,一是他認為“鯉魚跳龍門”游戲是跨越式跳高的練習步驟,不是本課的體能內容。二是“課課練”內容的安排必須遵循全面發展的原則。如主教材是跨越式跳高,“課課練”不能安排下肢為主的練習。這也是目前教師在選擇“課課練”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課課練”內容的安排要遵循全面發展的原則,但不能機械貫徹,因為有一個前提,即主教材能否達成課的身體健康目標。如果主教材能達到身體健康目標,教師可選擇與主教材鍛煉部位不一樣的“課課練”,否則,教師要繼續采用與主教材鍛煉部位一樣的教材。俞老師根據跨越式跳高是新授課、場地器材少、分組多和練習密度小等特點,考慮到主教材達不成發展彈跳力的目的,精心設計了“鯉魚跳龍門”游戲。該游戲是跨越式跳高的拓展,通過該游戲不僅能鞏固跨越式跳高技術,還能發展跳躍能力,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筆者以為,俞老師的課不是沒有體能內容,而是根據實際設置了體能內容,“鯉魚跳龍門”游戲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
【編后語】:有時“課課練”內容可以安排一些補償性練習,例如對主教材起關鍵性突破技能重難點的身體素質練習,還可以將專業準備活動和課課練結合起來。主教材是籃球課,課課練可以是球性和身體素質結合的內容;主教材是墊上技巧,課課練內容是否可以安排墊上的一些拉伸、韻律操,并結合技巧中幾個簡單練習,以提高主教材教學的順暢性和有效性。
對于設計中的評價問題,編者理解為,評價語言應該是提示語,提示給學生一個解決自身問題的“要領”和“秘訣”,應該在設計中提倡,這是一位教師教學技藝的體現,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悟”到教者之意圖。
【編后語】:劉老師的正面下手發球教學設計較為簡潔,體現常態,教學中運用了先嘗試練習后進行學練的“先學后教”方法,使得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銜接順暢,學生練習積極性提高。基本部分教學環節,在發球的高度和遠度上,運用了顯眼的標志物,并通過遠近的控制,來解決繩子不能升降的問題,以使分層區別對待,簡單易行。值得商榷的是,圍繞擊球的手型和揮臂擊球的時機的教學步驟尚需要開發,在教學中必須明確擊球的“三固定”,即:擊球的部位,擊球的時機,擊球的手型。開發更多的兩人之間的合作擊球方式以提高學生觸球的頻率;游戲部分開展比賽時,必須講明規則,切忌走和跑替代跳,否則會造成比賽的不公允,建議改成雙腳夾球跳,并四列橫隊進行,提高參與的密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