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勇
摘 要:筆者對多年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拔河繩在田徑、球類和體操教學中的實用方法進行了總結,以便更深地挖掘出體育器材多用的方法,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拔河繩;田徑;球類;體操;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2-0069-01
一、拔河繩在田徑教學中的開發利用
1.實例:前拋實心球練習
教學目的:解決學生急于求遠,導致出手太遲,造成出手角度過低的問題,提高學生的上肢力量及肩關節力量。
教學方法:
(1)2~3根拔河繩捆在一起,四名學生左右間隔一定的距離,學生兩手分別握繩后把繩子放置于頭上同時用力向前上方做鞭打拋繩動作。
(2)將拔河繩兩端分別拴在距離適中的兩立柱上,高約2.5~3m。學生前拋實心球在距繩5~7m的起點從繩上拋過。
教學要求:
(1)拋繩時兩腳左右開立,兩手將繩高舉頭后。
(2)學生前拋實心球的距離由近到遠。
2.實例:耐久跑
教學目的:解決部分學生后程跑不動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跑步節奏和力量素質;培養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學方法:學生成一路縱隊站立,前后間隔一定的距離,統一用左手握拔河繩于體側進行定時跑或定距跑。
教學要求:
(1)10~12人一組。
(2)跑步節奏好并跑步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最前,后面是跑步能力強和低的學生相互間隔排序。
二、拔河繩在球類教學中的開發利用
1.實例:籃球運球
教學目的:解決運球的高度,掌握用力的方法,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教學方法:沿地面放置兩根拔河繩作為標志線,高度為120~140cm。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練習,要求練習者沿著標志線的內側做行進間運球,并與標志線的高度為參考點。
教學要求:
(1)運球時運球手在靠近繩側。
(2)運球高度不得超過規定的標志線。
2.實例:籃球高低行進間運球
教學目的:解決行進間高低運球的節奏變化問題,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教學方法:將拔河繩兩端分別拴在距離適中的兩立柱上成斜坡作為標志線,最低點為60cm,最高點為140cm。學生練習時運球的高度沿著標志線的變化而變化。
教學要求:
(1)練習者沿著標志線從低運球過渡到高運球,或從做高運球過渡到低運球。
(2) 運球高度不得超過規定的標志線。
2.實例:足球傳地滾球練習
教學目的:解決學生將球傳離地面,提高學生控制球的能力。
教學方法:將拔河繩兩端分別拴在距離適中的兩立柱作為標志線,高度為25cm。拔河繩兩邊學生相距20m,以拔河繩為“障礙物”,一側學生以腳內側從拔河繩下傳球給另一側學生,另一側學生停球后,以同樣方式回傳給對方。
教學要求:
(1)球從拔河繩下通過地面直線穿過。
(2)不能將球傳離地面。
三、拔河繩在體操教學中的開發利用
1.實例:雙杠肩肘倒立—前滾翻分腿坐練習
教學目的:解決部分學生做雙杠肩肘倒立恐懼心理和保護墊子放在雙杠上不能從肩肘倒立到前滾翻分腿坐連續動作的問題,提高上課的安全性。
教學方法:將拔河繩纏繞在雙杠上成繩網,學生在繩網前練習肩肘倒立—分腿坐同時教師或同學進行保護。
教學要求:
(1)繩網密度要大。
(2)保護幫助的方法正確。
2.實例:魚躍前滾翻練習
教學目的:解決魚躍沒有騰空的高度和遠度,提高身體柔韌、靈敏和協調素質。
教學方法:將拔河繩兩端分別拴在距離適中的兩立柱上成斜坡作為標志線,最低點為50cm,最高點為80cm。以拔河繩為“障礙物”,學生根據自己能力選擇魚躍前滾翻的高度。
教學要求:
(1)學生要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騰空的高度和遠度。
(2) 保護幫助的方法正確。
參考文獻:
[1]張翼.跳繩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J],2008(01).
[2]閨強,劉奮山.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器材場地的利用與開發探討[J].電子測試,2013(18).
[3]李燕強.試論體育游戲與體育教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06).
[4]林炎坤,劉小強.談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器材場地的利用與開發[J].新課程學習(下),2011(08).
[5]張家龍,孫立民.體操小墊子在快速跑教學中的活用[J].體育教學,20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