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紅
摘要:初中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維目標中就明確規定了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這就明確提出了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地滲透德育,不僅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還要有利于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關鍵詞:初中化學;德育滲透;教法探究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從幼稚到成熟急劇變化發展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他們模仿性強,可塑性最大,有著奮發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響,此時的德育對他們的一生起著定向和奠基的決定性作用。初中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維目標中就明確規定了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這就明確提出了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地滲透德育,不僅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還要有利于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不能把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割裂開來,也就是說,在化學教育中滲透德育不能凌空而行,把化學課講成空洞說教式的政治課,也不能講成純知識課,而要從新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出發,結合課本內容,結合時代要求,結合社會熱點及當前社會問題,結合學生所處的實際社會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自然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找到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關鍵。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具體應如何滲透德育呢?
一、在化學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一部化學史就是人類不斷探索物質世界奧秘的發展史,這其中蘊涵著無數先輩的優秀品質和偉大成就。而初中階段的化學教育是啟蒙教育,更多的是學習、了解先輩們在探索物質奧秘過程中所累計下來的知識,將德育滲透其中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國古代燦爛的文明中,早在五十萬年以前我國人民已知道用火;公元前8000年,發明了陶器;夏商時代,我們的祖先巳能鑄造青銅器、釀制米酒;春秋時期能冶煉生鐵;戰國時期能夠煉鋼;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古代的濕法煉銅及造紙術、制火藥等四大發明都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在近代,我國的化工業飛速發展,合成氨、染料居世界第2位,硫酸、化肥、農藥產量居世界第3位, 化纖、有色金屬產量居世界第4位。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有許多重大成果,如: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首先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轉移功能的核糖核酸;近幾年來自行研制并生產的航天材料最終促成了“嫦娥奔月”。這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偉大成就都是我國化學工作者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這方面材料的展示就容易讓學生在了解我國化學史的過程中產生民族自豪感。
(二) 滲透自強不息、永不氣餒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化學史就是科學家不斷探索物質世界的歷史,它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判斷、推理和實驗的全過程,是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嚴謹作風、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結果。初中教材中介紹了法國科學家拉瓦錫推翻“燃素理論”從而發現氧氣英國化學家波義耳提取植物色素制成酸堿指示劑、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我國制堿專家侯德榜等其他科學家為人類的科學事業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讓學生既能學習化學知識、了解科學史實,又能從中感受到: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失敗、挫折,只有及時把握機會,多思考,多行動,不怕失敗,不斷追求,堅持不懈,永不氣餒,才可能獲得成功,明白“成功”來之不易。同時也讓學生們很受鼓舞,激發了他們為人類和祖國的未來而勤奮努力的情感。
在新教材中,這樣的科學史話有多處,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對學生加強科學態度的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思想品質。
二、在化學實驗中滲透德育教學
學生對化學實驗一般覺得新奇,有的到實驗室隨便使用儀器,亂拿化學試劑。對此應明確指出:化學反應有一定規律,必須在老師指導下,通過正確的操作方法和觀察方法進行實驗或者嘗試,否則不僅費事費物,還可能產生嚴重后果,如同人生活在社會中,都要遵紀守法,講公德,才會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不然就會造成天下大亂。有的學生因對化學試劑的腐蝕性、毒性產生恐懼,做實驗時袖手旁觀,對此要說明化學藥品和化學實驗看似危險,但只要按正確的操作要求動手實驗則是很安全的。這些基本操作都是前人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的結晶,有的科學家為此負傷致殘乃至獻身。作為學生要珍惜這些成果,首先掌握物質一般性質和基本實驗操作,才能為以后在未知領域的探索奠定基礎。
三、在化學練習及試卷中滲透德育
新課程改革后的化學試題“滲透著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編寫化學練習或試卷過程中滲透德育成為工作的一個方面。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學生心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即與化學知識水乳交融,這樣才能錦上添花。相信只要我們精心備課,合理安排教材內容,選擇化學知識與德育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一定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南二十鋪學校,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