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
摘 要: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初期,一定要杜絕抽象理論說教和題海戰術,要從他們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三維目標;認知規律;誘導反思
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肇始階段,小學生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數學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要動輒就是抽象的概念解說和煩人的題海戰術,我們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根據知識結構發展的需求,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鑒于此,筆
者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完成認知、剖析與反思進行討論與
分析。
一、認知易混概念,注意數學細節
小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常常對數學概念理解不到位,或
者對細節問題認識不準確,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和啟發。例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許多小學生學習分數后對分數和比例的概念產生混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大家通過對比來體驗認知:
(1)一個水桶裝水 升,放出 ,還剩多少升?(2)一個水桶裝水 升,放出 升,還剩多少升?
這兩道題乍看是一個,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發現了細節問題,而這個細節決定著題干的表達意思。讓我們來看看第(1)題“放出 ”是放出總水量的 ,明顯是比例關系,所以實際放出去的量是 × =1升;而第(2)題中“放出 升”是一個具體的容量。這樣一對比,大家豁然開朗、恍然大悟,對應用題中分數和比例的概念混淆也就不存在了,既夯實了基礎知識,又完成了能力提升,為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構成與系統化認知奠定基礎。
二、剖析數學過程,掌握解題思路
常言道:“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說的就是解決事情要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法。筆者通常先讓學生對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發表意見,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知識的生成動態,強化理解思維,生成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如,“雙十一”期間,某商店賣出服裝1500件,其統計賣出的男裝是女裝的 ,請問,賣出女裝多少件?
這種題型有點繞,所以我們不要急于讓學生給出答案,筆者就鼓勵他們先將自己的思路分析給大家,討論一下優化方案:
方法1:方程法。根據題意,賣出的男裝+女裝=1500件總數,假設賣出女裝是x件,那么題目可以表達為:x+ x=1500件,以此得出女裝數量。
方法2:整體法。我們可以將賣出的總量看做單位1,男裝是女裝的 ,那我們就將女裝看做7份,那男裝就是3份,一共就有10份,女裝就是總數的 ;所以就是1500× =1050件。
可見經過大家深思熟慮和討論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不僅開拓學生視野,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互動環節。
三、巧借錯誤問題,引導學生反思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數學是嚴謹的學科,來不得半點馬虎,為了讓學生對細節問題引起足夠重視,也為了強化對發生過的錯誤的反思,我們可以設計陷阱問題先讓學生在細節問題上吃虧,讓他們產生免疫力。
例如,教學“三角形”知識時,許多學生都覺得簡單,不放在心上。為了防止大家麻痹大意,筆者就針對“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定理設置了問題陷阱,讓大家“吃一塹長一智”。
題目如下:設若一個等腰三角形,已知有兩條邊分別長3厘米和7厘米,問學生能不能算出該三角形的周長。許多學生讀完題目就不假思索地給出了答案,還分析的頭頭是道:假如腰長是7厘米的話,三角形的周長可以這樣得:7×2+3=17(厘米);假如腰長是3厘米的話,三角形的周長就是:3×2+7=13(厘米)。實際上同學們請想一想,假如底邊是7厘米,等腰三角形的兩個腰長是3厘米的話,那兩腰加起來才6厘米小于邊長7厘米,那么這個三角形存在嗎!所以,雖然分情況討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沒有注意到細節概念導致了錯誤,是不可取的。
上文是筆者在多年的一線教學中對小學數學認知、剖析和反思三個方面的討論與研究。
總而言之,學習活動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命題說教,而是教師根據實際學情與學生一起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和探索互動,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然后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并遷移生成技能,服務于生活,運用于實踐。
參考文獻:
[1]龍燕.有效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管理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
[2]彭榮.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