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玲
摘 要:自學能力是學生終身受益的一種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自學能力;習慣;數學教學
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學生一旦形成了自學能力,很多知識可以無師自通。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教給學生自學數學課本的方法
小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為主,較多時間是與書本打交道,而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可見教給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必須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1.指導學生掌握看圖方法
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的講解都是用各種圖示表示的,學生必須學會觀察這些圖。教師要把指導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掌握看圖方法上,努力使他們做到四會:(1)會看例題插圖,能比較準確地確定圖意。(2)會看標有思維過程的版式,看懂計算方法。(3)會看應用題的圖解,能根據圖解理解題意,搞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思考解答方法。(4)會看多種練習形式,懂得練習題的要求。
2.指導學生讀懂注釋和結語
當學生進入高年級后,隨著教材文字敘述增多,教師應該把指導閱讀的重點放到理解書上的注解、說明和結語上,并要學會思考問題。例如,學習三、四位數筆算加法計算法則時,教師讓學生咬文嚼字地讀法則中的每一句話,讓學生明確“哪一位”“相加滿十”“向前進1”的真正含義,在討論中讓學生具體解釋。有的同學說:“這句話說明只有滿十的時候才能向前一位1,不滿十就不能向前一位進1。”有的說:“這句話包含著個位相加滿十就是滿10個1,向前一位進1就是向十位進1個十。”還有的說:“這句話里還包含著哪一位相加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這樣引導,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深刻理解書上講的內容,而不是死記一些條文。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逐步養成閱讀時勤于思考的習慣。
3.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不斷地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即: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讀、勾、批、注的習慣。
讀:讀應用題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先讀懂題,然后再讀懂解題的思路,分析過程、解題步驟等。
勾:用直線勾出應用題的條件、用波浪線勾出問題,用小圓圈子把單位圈起來等。
批:在應用題的旁邊寫上批語。解答這道題時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把解題步驟批在應用題的旁邊。
注:在應用題的關鍵語句的下面注明著重號,如歸一應用題中的“照這樣計算”等。只有當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后才能正確地進行學習。
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猶如送給學生一把求知的鑰匙,學生自己可以打開數學知識的大門,在自讀課本中提升學習知識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成自然。如果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就能成為他們長期的自覺行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培養學生自覺預習的習慣
教師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時要做到五點:一要講清道理;二要嚴格要求;三要明確任務;四要經常督促;五要指導方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習慣就能逐漸形成。
2.培養學生不恥下問的習慣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應有疑,學必有問。然而,很多學生在學習上明明存在著許多疑惑,但卻不積極詢問,加以解決,而寧愿抱殘守缺,以至債臺高筑,無法償還,進而成為學習上的“困難戶”。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適時激疑,使學生有疑可問。在質疑中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精確性,而小學生的認識水平低,可塑性很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知識所具有的特性,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積極動腦思考新問題,及時完成老師的提問或作業,逐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4.培養動手操作的習慣
操作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尤其是一些幾何圖形的教學,更應該讓學生通過操作來學習新知。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梯形面積”“三角形”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割一割,補一補,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實現圖形的轉化,自然就能得出一個新圖形的面積。通過操作,強化了學生的轉化思維,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思維既指導了操作,又在操作中得到了發展。
三、改革教法,促進自學能力的形成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用不著教,講是為了用不著講。”因此,教師的教法應體現學生的學法。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點拔下,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使教與學相融,使全體學生參與,使每位學生都有收獲。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許多地方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試算、自己填寫的,教師切不要包辦代替,束縛學生的思維,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都能參與探求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達到“面向全體,主動參與”的目的。因此,教學要充分理解教者的編寫目的,合理使用教科書的留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求,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學會新知。
總之,自學能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個古老而又具有生命力的年輕話題,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教學中只有教給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促進學生自學的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武俊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新課程,2010(08).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教育局)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