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燕
摘 要:課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遵循語文規律,立足課堂,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著眼實踐,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資源;關注生活,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優化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學習空間;語文素養
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努力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立足課堂,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同時又是師生開發利用教材資源的過程。只有充分開發教材資源,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在農村學校,要合理開發并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首先要轉變“課本即教材”的陳舊教學觀。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它不僅包括教師手頭的指導用書、掛圖、生字卡片、圖書、報刊等“圖書教材”,還包括電影、電視、廣播、VCD、錄音機等“視聽教材”,教學軟件、多媒體課件等“電子教材”與“網絡教材”,還包括圖書館、報告會戲劇表演、街頭廣告、自然風光、社會風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應成為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學生可以隨時分享這些資源。
1.調整教學順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對這個“創造性”我的理解是靈活,是不能把教材當圣經來教,可以靈活變通。如,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 摘 要:課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遵循語文規律,立足課堂,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著眼實踐,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資源;關注生活,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優化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學習空間;語文素養 摘 要:課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遵循語文規律,立足課堂,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著眼實踐,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資源;關注生活,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優化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學習空間;語文素養
摘 要:課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遵循語文規律,立足課堂,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著眼實踐,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資源;關注生活,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優化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學習空間;語文素養
研究專題是秋天的景物《秋天的雨》是這一組課文的第二篇課文,在教學這一組課文時,剛好下了初秋的第一場雨,我就把第二篇課文先上,讓學生親身感受初秋第一場雨的景象。學生通過聽雨聲,在雨中感受到秋的清涼和溫柔,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首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調整了教學順序,使之轉化為切合實際的為我所用,為學生所用,那就是教材帶來的資源效應。
2.用活用好教材
由“教教材”轉化為“用教材”就是一個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的過程,把教材用好了用活了,就轉化成了教學資源。如,《新型玻璃》是四年級的一篇科普常識性課文。課文介紹了“夾絲玻璃”、消除噪音的“吃音玻璃”“吸熱玻璃”等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教學時,如果只讓學生知道這些,感覺太枯燥,又沒意思,學生積極性不高。于是,我就這樣做,等學生基本完成了學習新知以后,就微笑著以略帶挑戰性的幽默語氣說:“同學們通過學習,已經了解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假設老師現在是玻璃公司的總經理,今天在這里要招聘幾名‘新型玻璃的業務推銷員,你們都想應聘。現在,我這個經理要考核你們,考核題目只有一個,就是向有關單位或家庭推銷一種玻璃。誰介紹,推銷得最好,誰就能成為本公司的推銷員。”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高潮。經過了幾分鐘的準備以后,學生紛紛舉手要求上講臺參加“應聘考核”。有些學生還出現了許多連珠妙語,妙趣橫生地活用了某些廣告用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豐富課外閱讀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利用好例子交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比如,學習了《趙州橋》一課后,有條件的學生去參觀趙州橋錄像,感受大橋的偉岸。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去搜集有關的文字介紹或圖片資料,搜集古往今來許多世界名橋的圖片及資料。如此豐富多彩的資料,能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著眼實踐,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資源
課堂只是個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絕不僅僅束縛于課堂和教學之中。在“大語文觀”的指引下,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種種活動與興趣,可以使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如,我校開展的:以動物、植物、季節、繁榮的市場等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與德育活動相聯系的“愛國愛校”“八榮八恥”等實踐活動;利用假期開展的“我與朋口環保農民城同成長”的活動……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內需,形成學生扎實的語文能力。在教學第四冊“春天”這個單元時,我指導孩子經過大量的觀察、實踐(先學習了《一粒種子》,學生自己種了種子)、閱讀(推薦學生誦讀描寫春天的詩歌),我還制作了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收集了圖片、錄像、歌曲。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經驗世界和文本密切聯系起來,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輕松愉快地進入情境,甚至模仿課文編出了令人驚喜的詩句呢。后來,我們召開了“春之聲”詩歌朗誦會,并邀請了部分家長參加,受到他們的支持和好評。
教學中充分利用墻服、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把學生寫得好的、哪怕只是有進步的文章或言論在學校或班級展示;自辦手抄報、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招聘小記者,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學生中的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指導學生參加校、市、省、國家級作文競賽;開展作文寫作評優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重視激發學生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為小學語文教學搭建一個開放、自主的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平臺,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培養小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關注生活,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對于農村的孩子而言,他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其生活的山野鄉村,最了解的莫過于花鳥蟲魚。然后,稍作調查便不難發現,由于天天身在其間,他們對身邊的一切反而熟視無睹,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對于農村學校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簡便易行,經濟實惠。
1.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語文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兒童的生活。我們語文課堂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如,在教學第四冊《我是一條小河》時,學生對“倒映”一詞,任我怎么解釋也顯現出茫然的神情。我立馬就帶他們到河邊觀察起來。船只、樹木倒映在水里都是有顏色的,黃、紅、灰等各種顏色都能看得很清楚。對“倒映”一詞,我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這讓我不禁深深感嘆:生活,乃語文之母也啊!
除了這些文字性的課外學習資料,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教學生讀“無字的書”。葉圣陶先生在《讀書二首》中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陶行知先生說得更詳細:“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霧,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便是活的書。”把自然和社會視作“無字的書”或“活書”,不正是大語文最好的體現嗎?
2.在“鄉情民俗”中感悟淳樸的鄉情
風俗人情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有著深厚底蘊。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風俗也不一樣。在農村,有著許多有趣的習俗,以此為學生課外學習的資源,獨具風味。活動中,學生個個成了有心人,“婚喪嫁娶”“重陽為何登高”“端午為何裹粽子”“朋口十三坊的入公太習俗”……這些平時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學生探究的對象。
3.地方特色,品位熏陶
朋口是福建省著名的蘭花基地,前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親臨基地視察、指導,并親筆題詞。我們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這一地方特色,開發了有我校特色的地方課程《蘭花與生活》。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蘭花與生活》的研究性學習,學生自由組合,饒有興趣地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走訪蘭農、詢問蘭友、翻閱鄉土雜志、實地參觀訪問等途徑,確立了“蘭花的發展史”“蘭花的主要品種與特點”“蘭花的栽培與管理”“蘭花的情調”“蘭花與名人”“蘭花與詩畫”等一系列的子課題研究。
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有效地整合學習資源,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豐富學習內涵,久面久之,就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魏書生.語文教學.沈陽出版社,2001-09.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朋口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