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蕾
摘 要:就中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班幼兒;探索能力;自理能力
做學前教育工作已有20多年,小、中、大各年級班也都帶了很多屆,但2013年這屆中班的孩子在經過小班的一年常規培養后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弱的情況。雖然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但社會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孩子們只有從小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同時促進其他各項能力的養成。因此,根據我班幼兒情況,并結合多年工作的經驗,我分別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家園共育等工作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引導和養成,現已卓見成效。
一、現代幼兒家庭存在的原因與分析
1.家長過度愛護
隨著“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在人們的觀念中逐漸地深入,當今許多家庭里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能夠得到家長全部的愛。像我們班的孩子多數是隔代教育,他們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爺爺奶奶們對孫子孫女都是百依百順,對孩子的生活起居也是精心地照料,包括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服,抱孩子上廁所等。他們這種做法無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使得孩子產生了過分依賴的心理,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2.孩子年紀太小,怕他們做不好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來洗,我來拿,我自己……”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讓他們自己動手,而且越小越難教,孩子大了,學得也快。家長只是從自我角度出發,一味地覺得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就能具備的,他們沒有注意到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從小就養成的,長時間地對孩子的生活進行包辦,很容易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所有問題都要依賴家長。家長的這種心理抑制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自身發展有著負面影響。
3.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時缺乏耐心,怕麻煩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各個方面的能力都還未完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行為,常常會給家長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在吃飯時,由于不能很好地用筷子與調羹,孩子經常會將飯菜撒在桌面上,這時,一些家長就會覺得孩子這樣吃飯太慢而且影響桌面的干凈,索性就喂孩子吃飯。另外,當孩子在穿鞋時,很容易穿反了鞋子,這時家長就會脫下孩子的鞋子,重新幫孩子穿上。其實,他們只要告訴孩子鞋穿反了,孩子就會及時糾正,并自己穿好。這些都是家長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時缺乏耐心的表現,他們害怕孩子因為做不好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麻煩,忽視了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二、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而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是在幼兒時期完成的,人在幼兒時期就相當于一張白紙,接受能力是人這一生中較強的時期,也是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絕佳時期。因此,家長在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時,應當注重以下這幾方面:
1.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可以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幼兒在對生活進行自理時,要通過一系列的肢體動作來完成。幼兒在學習如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能學會一些自理的基本方法與技巧,還會使四肢得到協調的發展,促進肌肉的運動,幫助幼兒身體的成長。比如,孩子在自己穿衣服的過程中,就要協調好雙手,順利穿好衣服。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孩子雙手的協調性,還能鍛煉孩子的眼睛以及大腦的協調性,對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2.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幼兒獨立完成事務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即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其需要孩子獨立地管理好自身的基本生活。具體的方面就是要幼兒學會如何自己吃飯,如何自己穿好衣服及鞋子,如何自己上廁所等,而這些基本生活的重點就在于幼兒的獨立完成能力,一旦培養好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地減輕依賴心理,覺得很多事情是靠自己可以解決的,不必依賴家長。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同時,使孩子更加有主見,遇到問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解決,也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與挫折,心靈不會太過于脆弱。
3.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能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一些幼兒在剛剛進入幼兒園時,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幼兒還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在幼兒園的生活環境下,缺少了家長的照料,幼兒變得手足無措,什么事情都完成不了。相反,當幼兒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他們就能很快地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而且在平時生活中,完成各項事物時都得心應手,使他們的幼兒園生活多姿多彩。
三、對現代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教育方法的探索
針對我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著重利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和園內開設的區角等活動,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培養。
1.創設良好的環境,調動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積極性
首先,我從精神環境入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氛圍,激發他們產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愿望。例如,通過親自表演“小貓和小弟”“小豬變干凈了”等兒歌、故事,讓幼兒受到感染熏陶,通過播放電視讓他們在看看、聽聽中知道講衛生光榮的道理;通過讓小朋友自己知道大家都有一雙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學著做。其次,我從物質環境入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在活動室為幼兒創設了智力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兒練習系鞋帶、穿衣服用的物品,為了鼓勵幼兒主動養成良好習慣,設計了“我是乖寶寶”的評比欄;還設計了“小手巧”的主題墻飾。這些富有童趣的布置,能夠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幼兒園的學習中逐漸學會如何對生活進行自理。
2.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完成的。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如何對生活進行自理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時就要抓住幼兒的興趣,并以此為切入點幫助他們培養自理能力。例如,“過家家”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我將“過家家”這一游戲搬進幼兒園課堂,把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并且在各組中根據幼兒的興趣分配好各自扮演的角色,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幼兒完成穿衣服、系鞋帶等基本任務,讓孩子真正學會一些基本生活技巧。經常性地開展一些類似的游戲,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為幼兒今后的生活提供便利。
3.經常鼓勵,多表揚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班上設置了《我是乖寶寶》的紅花評比,對于按時入園、尊敬老師、幫助他人等表現好的幼兒,及時地鼓勵并獎勵他小紅花。教師應當關注每一個幼兒的性格特點,針對他們的性格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并及時地給予鼓勵與表揚。中班的幼兒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性,有時他們會做這樣的事,比如,洗手、喝茶,往往由于調皮搗蛋故意不認真洗手,有的幼兒也非常關注同伴的行為,認為別人不洗我也可以不好好洗,因此堅持性較弱,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要想使幼兒堅持用良好的方法洗手也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教師就抓住幼兒關注同伴的評價心理,運用鼓勵表揚的方法開展了自理能力堅持性的培養。當洗手的時候教師觀察孩子洗手的過程,發現洗手有進步的幼兒時請他當“小小監督員”尋找和他一樣能干的幼兒并用表揚的話語或者動作進行表揚和鼓勵。得到同伴的贊揚,孩子們的心里會更開心,也會產生我也要做“小小監督員”的愿望。在進餐、喝水時我們也經常運用這樣的方法,收效較好。小孩子都喜歡幫老師做事,我就利用幼兒的這種心理,讓他們幫助老師打掃、整理玩具、圖書、擺椅子等,在做的過程中,及時表揚表現突出的幼兒,使幼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我們還進行了“尊重老師勞動”的活動,幼兒吃完飯都能把碗筷放得整整齊齊,方便老師來收取。在平時也不亂扔紙屑了,地面也能保持整潔了。
4.把生活能力培養寓于易讀易記的兒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幼兒時期,孩子由于剛開始接觸生活,他們往往會對一些生活現象感到好奇,有時還會進行模仿,這時,我們就會通過模擬情景的再現以及兒歌的生動表達,讓幼兒在看與聽的過程中學會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識。
5.家庭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家庭的培養,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我利用家長會和《家園聯系欄》向家長宣傳了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介紹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紹了生活習慣培養的要求、內容、方法等,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在幼兒生活要求上,如果幼兒園與家庭存在著很大的出入,這樣很難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有的父母在培養幼兒習慣時,時而執行,時而不執行,這會使幼兒在思想上造成混亂而無所適從,為此,我利用家訪和家長會入、離園的接待時間與家長交流,和家長一起研究、探討孩子的教養問題,做到家園共育。
總之,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教師要言傳身教,多開展自理能力培養的活動,并多與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家長溝通,指導他們在家里做一些配合學校活動的做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這樣才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這樣才能讓新世紀的孩子有一個健康而快樂的童年。
(作者單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關鎮幼兒園)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