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明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全面開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作業,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作業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是所有教師共同面臨的考驗。首先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對高中英語作業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對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與批改進行了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英語作業;問卷;有效性
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在我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如何有效地利用作業,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作業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作為一線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主動改變觀念,接受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改革的步伐,保持競爭力。
一、普通高中生英語作業現狀調查問卷
為了深入地了解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在新課程下作業設計、批改和講評的現狀和困惑,高中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對作業內容、作業批改以及作業講評的需求以及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的非認知因素,本課題組以本校為個案進行了問卷調查。
1.問卷設計和調查
問卷分為A卷和B卷,A卷針對教師而設計,B卷針對學生,各由10道選擇題和1道開放型小題組成,內容涉及作業的趣味性、優先完成的程度、完成的時間、不能完成的原因、完成作業的方式、滿意度、喜歡的評價形式等等,開放型小題則是征求師生對作業的建議。
問卷A卷的調查對象為貴陽市高中一、二、三年級英語教師,發出問卷78份,收回有效問卷78份;問卷B卷的調查對象為本校高中二、三年級學生,發出問卷157份,收回有效問卷157份。
2.A卷(教師卷)數據分析與討論
69.8%的教師認為布置的作業有意思,30%的教師認為學生會最先完成數學作業,有23.6%的教師則認為學生會先完成語文作業,只有20%的教師認為學生會先完成英語作業,另外還有25%的教師認為學生會先完成文綜或者理綜的作業。63.8%的教師認為學生對待英語作業的喜歡程度一般。教師布置的英語口頭和聽力作業,有45%的教師認為學生基本不能完成,36%的教師認為學生基本能完成,而18.2%的教師則認為大多數能完成。英語是一門語言,同時也是一門考試科目,所以每天都會有一定量的作業,
46.9%的教師認為學生可以在半小時內完成,37.8%的教師認為學生完成英語作業會需要40分鐘左右。即便是作業量不算大的情況下,對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其中37.8%的教師認為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原因是不想做;35%的教師認為是因為其他作業過多,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完成;而27%的教師則認為可能是因為學生不會做而導致無法完成作業。而對于完成作業的方式認為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咨詢同學或通過查找參考資料等方式的教師各占到30%、31.9%以及37.5%。作為英語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喜好。70%的教師認為學生喜歡做單項選擇題;14.7%的教師認為閱讀作業是學生比較樂意完成的;7.3%的教師認為學生喜歡寫英語作文;而只有5.8%的教師認為完形填空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作業類型。當教師在回答學生喜歡什么樣的作業評價時,75.3%的教師選擇了使用鼓勵性語言;16.9%的教師認為學生愿意看到作業本上被教師打等級或分數;同時有7.6%的教師選擇了只批對錯。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也令人擔憂,只有15.8%的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表示滿意;25.3%的人不滿意;58.7%的教師則認為學生的作業完成得一般。在收回的78份問卷調查中沒有教師對目前的英語作業有什么建議。
3.B卷(學生卷)數據分析與討論
57.3%的學生認為布置的作業有意思,學生優先完成作業的科目順序為:數學(51.6%),英語(24.8%),文綜理綜(14%),語文(4.5%),英語排在第二,說明學生對英語學習是較為重視的,但是有60.5%學生表示,對現有英語作業的喜歡程度為“一般”,說明我們目前的作業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口語和聽力作業,29.3%的學生能較好地完成,而49%的學生表示只能“基本完成”,29.4%的學生表示“基本不能完成”,這些數據表明,我們傳統教學中“重讀寫,輕聽說”的弊病仍然存在。對于作業的完成時間,對于一套預設時間為“40分鐘”的作業,55.4%的學生在40分鐘內完成,18.5%的學生提前完成,25.5%的學生一小時以上。對于如果沒有完成英語作業可能的原因中,“其他作業多,沒時間做”占69.4%,“不想做”占13.4%,“不會做”占12.7%。對于完成作業的方式,84.7%的學生選“獨立完成”,“參考資料”和“咨詢同學”的分別為7.6%和
2.5%,反映出我們目前合作性學習的力度不夠。學生最喜歡的作業類型為“單選”(49%),而不太喜歡“書面表達”。期待的作業評價形式依次為“鼓勵性語言”(45.9%),“打等級或分數”(27.4%),“只批對錯”(20.4%),這反映出情感激勵對學生有較大作用。對自己作業的滿意度這一項,61.8%的學生反映“一般”,表示“滿意”的為26.8%,“不滿意”的占11.5%。學生在開放性小題中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
二、普通高中英語作業有效性實踐與研究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對本校英語作業現狀,尤其是目前的問題,有了更為全面和清晰的認識,也明確了我們下一步的方向。
1.目前作業存在的問題
(1)讀寫作業較多,而聽說不夠,學生的聽說能力較差。
(2)合作型的作業不夠,小組和結對練習形式使用較少。
(3)作業缺乏針對性和個性,趣味性和創新性不夠,大部分學生雖然重視英語,但是對英語作業的喜歡和滿意程度一般。
(4)缺乏多樣性和層次性。沒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
(5)作業評閱方面,雖然教師使用了多種評價形式,如鼓勵性語言、等級、分數等,但是由于評價手段較為單一,重結果輕過程,常是教師勞累,而收效不大。
2.作業設計的特點
本課題組用了近半年的時間設計和編寫各年級的作業練習冊,同時付諸實踐,并收到較好的效果。我們的作業設計是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的,作業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大特點:
(1)全面性:既重讀寫又重聽說;既重語言技能又重文化背景知識。
(2)多樣性:題型多樣、內容多樣、練習形式多樣。
(3)層次性: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設計三種層次的練習。例如,我們在設計完形填空時,通過對文章扣空的多少和篇章的難易程度設計了三個層次:“基礎達標”層次的文章均有10個空,文章通俗易懂、有趣,學生很容易得分;“理解運用”層次文章均有15個空,篇章略長,內容涉及社會類、記敘類、議論類,內容較通俗;“拓展延伸”層次的文章,篇章加長到了20個空,而且內容也更接近社會類、科學類的問題,同時在篇章結構和詞法的考查上也有了難度。
(4)創造性:我們一改傳統的由教師全包全攬的做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通過巧妙設計課堂內外的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和總結一些規律,引導他們去找出并改正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不是向他們滿堂灌輸。
(5)趣味性和個性化:作業設計要新穎、有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適合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也體現在作業的設計上,讓學生能盡情地展示個性和才能。
3.作業的類型
總體說來,我們設計的作業有以下幾種類型:
(1)書面作業:我們本著“作業要精,量不在多”的指導思想,設計了“5分鐘課堂有效作業”的單項訓練。例如,為了鞏固以前學過的單詞cost,devote,had better的用法,我們設計了5分鐘的翻譯練習:
①這件大衣值多少錢?
②他把他的一生獻給了宇宙飛船的研究。
③最好現在不要把壞消息告訴他。
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我們通常先從學生那里收集盡可能多的表達形式,然后全班來評價這些說法是否都可以接受。只有當學生實在想不出怎么表達時,我們才會給出提示。
(2)聽說訓練:對于聽力訓練,我們除合理利用教材配套的聽力材料外,還選用了一些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材料來導入或補充;至于口語訓練,我們每堂課都有學生做與單元主題相關的duty report,同時,我們也根據單元內容設計了一些結對或小組練習,來練習相關的句型、語法或文化背景知識。
(3)預習和復習:預習作業通常為:猜測單詞、句子的意思;瀏覽文章大意;通讀全文,整理出自己不會讀、不理解的詞句或語言現象。復習型作業,主要是對當天的英語學習活動進行大致回顧,鞏固新學的知識,弄懂做錯的部分。
(4)拓展式閱讀:這部分練習內容與單元主題相關,是為拓展學生知識面而設計的,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廣泛閱讀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5)任務型作業:任務型作業包括實踐類作業、創新類作業、課題類作業、收集類作業,讓學生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學到英語知識,并靈活地運用英語。
4.作業的批改評價
批改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檢查教學效果及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作業的批改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結合了以下幾種方式改善批改評價:
(1)只標注,不更正。使用統一的符號來標示一些錯誤類型,如單詞拼寫錯誤用WS(word spelling);句序有誤用WO(word order),動詞時態有誤用VT(verbal tense)等。錯誤的作業要求學生自己訂正,并準備一個活頁做成的“錯題本”,將自己的錯誤分類整理,并簡要說明錯誤原因。同時,我們定期收取學生的錯題本上來檢查,其一是督促他們對自己的英語學習進行反思和總結,其二,在我們自己批閱作業記錄的基礎上,結合學生“錯題本”中某些錯誤出現的頻率,從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錯誤,為我們未來建設“錯題題庫”打下基礎。這個“錯題題庫(語料庫)”,無論是對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進一步研究學生的語言錯誤,還是用來幫助學生改正錯
誤,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2)學生自批與互批。自批:對那些題型單一、要求層次較低的練習,我們可以讓學生對照標準答案進行訂正;學生互批:批改后雙方可以私下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業,學習別人的長處,對別人犯的錯誤,自己也可引以為戒。互批可以結對或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批改完后,教師要進行復查。
(3)注重情感策略。評價的方式并不只是畫出錯誤,打個分數或等級。我們以往改作業,常常是以找錯誤為主,卻忽略了對學生的肯定和激勵。現在,對于學生寫得還不錯的句子,我們都毫不吝嗇我們的好評。這樣,學生能找到學習的信心,也更清楚什么是非常地道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符合英文習慣的。
經過兩年的實踐與研究,本課題組在英語作業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對英語作業的滿意程度有所提高,而教師也不再覺得終日忙碌而收效甚微。總之,作業的設計與批改,如果思路得當,不但有利于減輕教師的負擔,還能培養學生正視錯誤的態度,使之從作業完成、批改和反思中學習好的方法,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