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摘 要:總結了一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經驗。
關鍵詞:中職語文;學生的需求;認識不足;課本
對于中職語文課程應該如何定位,如何教學,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集中的觀點,那就是充分發掘語文的實用性和工具性,讓這門文化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人際交往、應用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以該教育理念為指導進行了多種實踐,要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把握學生真正的需求,讓學生愛上所選專業
什么是學生真正的需求?筆者每學期的第一堂課,都會就此問題進行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約40%的學生清楚自己的需求,能明確提出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而其余的學生是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的,換言之,就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來中職不過是混日子而已。面對這樣的學生,作為老師,就得幫助他們去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了。
如何幫助?筆者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每個學生入學時,都會被要求選擇一門專業,然后才能開始真正地學習,而他們在選專業時,往往帶著一點隨意性,尤其是自身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孩子,他們并不完全了解這個專業,也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更不會關心這個專業具體的就業前景。有人說,這些問題應該由專業課老師來解答。沒錯,專業課的老師是可以解答這些問題的,但是學習畢竟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專業課老師的介紹,不一定能很全面地解決學生的疑問,尤其在文化課與專業課的關系上,專業課老師的認識,興許沒有文化課老師來得深刻,因此,筆者認為,想要學生愛上語文,首先要讓學生愛上自己選擇的專業、產生學習的愿望——這便是語文為專業課服務的開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語文老師應多與專業課程的老師進行交流,使自己對各類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全面的了解,細心地找出專業課程中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分析該如何讓語文知識為專業課程提供具體服務。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從具體的工作情景、未來就業的選擇、自我升值的空間等方面向學生作介紹,讓他們認識到這個專業的用途,認識到自己在掌握這門技術后,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
二、在教學中創設尷尬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窘境,也只有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才會真切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進。再來看看那些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中職學生,他們拿著父母的錢來學校揮霍青春,得過且過,對自己的前途毫不關心,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到時候再說”。那么面對這樣一群孩子,作為教育者,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讓學生也置身于“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中,他們是否會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呢?是否會意識到自己該在哪些方面加以鍛
煉呢?
我曾經在電子商務班上的一堂口語交際課上創設這樣的情境:假如你是一名網絡銷售人員,銷售的是××牌手機,客戶讓你介紹一下這款手機的性能,你該如何與顧客交流并最終把手機成功地銷售出去?(我事先用PPT展示了手機功能的文字介紹)然后我扮演顧客,請學生扮演銷售人員。這個設計一下引起了學生的興
趣,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嘗試。經過幾輪交流,學生漸漸感覺到自己語言上的笨拙,如此一來,他們便很有興趣地想學習銷售的口語技
巧了。
三、要讓學生相信,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來中職學校讀書的學生,成績都不太好,在中學里是不被欣賞的一群。他們缺乏自信心,但又不愿被別人看穿,于是故意裝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樣子,這恰恰反映出他內心的自卑。作為教育者,我們應及時地識別這些假象,然后尋找有效的途徑,幫助學生重新構建自信心。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分享自己做得最好的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模擬一些情景,讓學生重新體驗成功;班級活動或比賽型活動,把任務分為多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學會團結協作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發現自己內在的潛力。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學生在這些事情上做得好,也是可以體驗到成功的;適當的時候,請求學生幫些小忙,只要完成,老師便可給予肯定,我們就是要讓學生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四、拋開課本的局限,靈活運用課本內容
現在中職的語文教學,基本還是根據教材編排、習題設計開展教學。盡管這幾年教材也有所改革,但仍然很難滿足中職學生整體知識水平較差的現狀,或者說,若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及流程授課,很難達到我們想要的教學目標。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學會靈活運用課本內容。舉個例子,很多學生都有寫錯別字的毛病,掌握的漢字數量也相當有限,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突出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重點進行字、詞的認、釋、讀、寫,可以利用聽寫的形式,每堂課選取一些文章段落進行聽寫,對于新的詞語、詞組,加以辨別,久而久之,學生的詞匯量會得到增加,寫錯別字的毛病也能有效克服。總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參考,我們不一定要完全按照里面的程序進行教學,什么知識對學生有用,學生需要加強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