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珍
摘 要:農村學困生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但主要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及學生自身等方面。學困生的轉化應當從家庭教育、教師的關愛、學生自信心的增強等方面入手,幫助其走出成長的困境。
關鍵詞:農村;學困生;形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其中每個學生包括學困生,他們由于生活環境、生理、心理、教育行為等諸多原因,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學習效率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從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隨著年級的增高,這類學生漸漸在學習上落后,形成了學困生。因此,關注學困生,帶他們走出學習困境,是每一位教師的
天職。
一、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情況分析
1.社會因素
由于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心理等方面不成熟,因而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極易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目前社會上走后門,金錢至上,讀書無用論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再加上大學生就業難、商人暴富等現實情況,使一些家長觀念發生轉變,對學生學習不重視,對教師持有偏見,過分強調學生的權利,導致在學習上不守紀律,完不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懲戒,甚至出現了老師不愿意批評,不敢批評學生的現象,進而影響教育效果。
2.家庭因素
在農村,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只能是看一眼作業寫了沒有,至于寫得對不對,寫得好不好無從知曉;由于家長本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大多數家長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還有一部分家庭,孩子由爺爺、奶奶照看,成了留守兒童。再加上疏于管理,長此以往,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無壓力、無動力、無監督,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得不到鞏固,越積越多便形成了學困生、問題生。
3.教師因素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教師的教育思想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想使教師把主要精力傾向于學期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人人都喜歡好孩子,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學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們甚至背上了思想包袱,變得自卑、孤僻,很難融入這個大集體,冷漠的環境讓他們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如此惡性循環,形成了更多的學困生。
4.學生自身因素
一些學生天生任性,貪玩調皮,再加上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庭寵愛有佳,一些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好勝心強,不愿意跟同伴合作、自私;沒有吃苦精神,缺乏耐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服別人管束。學習上不主動、不努力、不合作,逐漸形成了學困生。
二、學困生的轉化
1.提高家長的素質,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教育觀念、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讓家長在可能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地了解一些教育方法,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得力助手。讓家長改變“孩子是老師教育的”錯誤觀點,正確認識關愛與溺愛孩子的區別,克服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錯誤認識。
2.教師要改變態度,關愛每一個學生
轉變學困生,課堂是主陣營。農村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中度過,教師不能持有偏見,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要耐心、細心地去教導,真正做到愛生如子,鼓勁和肯定學困生身上的優點,用放大鏡看優點,用顯微鏡看缺點。平時多接近學困生,了解他們的內心深處。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使浪子回頭,對于一個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學困生來說,本來缺乏父母的愛,同伴的愛,社會的愛。能得到他人的愛猶如雪中送炭,在心理上讓他們得到滿足,慢慢地他們會喜歡自己的老師,上課愿意聽老師的話,對學習有一定的興趣,漸漸地從“厭學”轉變到“愿學”,直到“樂學”。
3.幫助學困生形成良好習慣,讓內因發揮作用
首先,教師要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課堂教學時,設置多層次問題,給學困生較簡單的問題回答,調低學困生的學習目標,讓他們能有機會體驗成功,從而感受“我能行”“我很棒”。其次,幫助學困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知道學什么,如何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讓他們學會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講,課后復習鞏固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他們內在的潛力,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從讓人“牽著走”到自己“學著走”,再到“跟著跑”。最后,學困生的轉化不能一蹴而就。轉化過程艱苦奮而復雜,教師要有耐心、熱心和信心,“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不斷保持進步的勢頭,相信他們就會走出成長的困境。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