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國
摘 要 新課改強調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潛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促進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語文綜合素質;過程性評價;質性評價
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中,構建一個符合初中語文教育規律及學生心發展特點的綜合評價體系是必要的。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的評價模式。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標準,對學習的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過程性評價要求內外結合開放的評價方法,主張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評價主體與客體的相互滲透。過程性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力和質量水平做出判斷,找出不足,肯定成績;促進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從而更好地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科學實用的評價方法,作為終身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實現終身的可持續學習。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過程性評價依據科學的學生評價理論體系,是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系統、科學、動態的分析評價。“語文綜合素質”包括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學習方法與習慣的養成、語言表達和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創新能力幾項內容,“過程性性評價”是一個多次綜合動態綜合分析并預見學生發展趨勢的評價。
一、初中語文綜合素質過程性評價遵循的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并通過“特色卡”給予關照和偏愛,倡導“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得有所長,無論哪些方面作出成績都可得到肯定,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激發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使其不斷進步。
2.全面性原則
新課改的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的。“特色卡”也正是為了實現這三維目標而設計的:從體現能力的優秀作品卡,到注重過程的精彩發言卡、創新思路卡以及培養正確情感態度、評價觀的文明禮貌卡和積極合作卡,基本涵蓋了課程目標,突出了課程評價的主體性、綜合性和形成性,并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體現了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則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二項內容占分比重都一致,從客觀上肯定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特色卡”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設計內容寬而廣,承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差異、善待學生差異。“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從而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培養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
4.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的時效性非常強,評價越及時,激勵作用就越大,這樣就要求評價的操作必須簡單易行。課堂上學生妙語連珠的發言、靈感智慧的閃光、作業的認真、學習的進步,亦或課外文明禮貌的表現、熱愛集體的努力,只要教師稍加注意,在這紅色的榮譽卡背面簽上字就可以發給這些表現優秀的學生了。學生整理好放入自己的成長袋,每月一統計,每學期一評比,非常便于操作。
二、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過程性評價的構建及實施步驟
1.等級評價框架的構建及實施
(1)框架的構建。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核心,并結合中學各階段語文的教育教學目標及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把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確定為評價的基本內容。根據以上內容在中學不同階段語文素質評價中的重要性以及各階段不同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與學生及有關人員充分互動的基礎上,分階段制定評價要點、標準和評價級別。
(2)實施步驟。首先,在單元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學生按照具體的評價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單元涉及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進行評價。考慮到多主體評價的實效性,在等級評價中不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淡化他們之間的等級比較,而是引導學生互相關注他們的長處和優點,避免產生互不服氣的現象和把評價變成互相挑錯和指責。如果在等級評價中,簡單盲目地套用多主體評價,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還會在家長與教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造成誤解,影響評價結果和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最終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對下一次評價的實施增加無形的阻力,所以在等級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的選擇需要慎之又慎。依據中學語文的特點及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閱讀項目定為認讀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
然后教師把每次的現狀評價結果記錄到過程性評價表中,根據幾個單元的評價結果分析判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發展趨勢。
2.質性評價的構建及實施步驟
質性評價與等級評價同樣要經過多次觀察記錄來完成,體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在語文教學及學習過程中,教師及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對學習專題與學習方法的選定過程、學習成果的展示,對某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合作交流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及語文創新能力用敘述性語言進行記錄。在評價過程中,鼓勵學生對作品的描述和體察,強調關注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家長也可以通過觀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對以上幾個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學生本人也要通過自我反思作出自我評價,以找到進一步努力的方向。質性評價特別重視日常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變化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
通過分析等級評價和質性評價結果,教師為每位學生的語文學習作出診斷,指出學習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預期學生的發展趨勢和潛力,最后交給學生一張能反映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表。此表由學生本人保管,以便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對照分析,充分挖掘潛力,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慧蓮.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