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希
摘 要: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課堂差錯,面對差錯,教師應該如何應對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結合當今流行的認知心理學原理,分析常見課堂差錯的心理認知歸因及應對策略,對高中數學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差錯;元認知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它的核心內容是大腦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的心理過程,它與傳統哲學不同,但也有一定聯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它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理解學習、教學以及預見教學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因素和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課堂差錯是教學中師生、生生合作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對知識的錯誤理解或是錯誤表述,這些差錯有些是教師預設的,有些是課堂隨機生成的。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重視培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學生由于處在身心發育階段,心智與成人有所不同,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在所難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握認知心理,善待課堂差錯,想法找到差錯出現的原因,運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找到應對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下面我就根據多年高中數學教學經驗中課堂上常出現的差錯來談談認知心理學在課堂差錯中的應用。
一、數學概念理解不準而出錯
高中數學概念較多,而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往往在課堂上出現差錯。比如,在學習等差數列的概念時,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的限制條件掌握不全而出錯。等差數列的概念是:在數列{an}中,從第二項起,任何一項與前一項的差是同一個常數,則稱數列{an}為等差數列。在學習完概念后給出這樣一個判斷題:在數列{an}中,從第二項起,任何一項與前一項的差是常數,則稱數列{an}為等差數列。很多學生認為是正確的,其實這個命題比定義少了三個字“同一個”,這樣的數列其實就不是等差數列了。
出現這樣的差錯,是學生注意的程度不夠,當然,學生注意程度不夠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的原因,作為教師要做好概念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實例慢慢引出概念,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強調易錯點、易忘點,這樣才能使學生記準概念,理解到位,不出差錯。
在認知心理學上,注意指心理努力的集中程度。在教學上,我們要運用注意策略,使學生學好概念,當然也能學好其他知識。所謂注意策略,就是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選擇,從而保證大腦能夠有效地分析加工信息。多項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中附加一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因為問題能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要求,強化注意焦點,從而促使頭腦保持高度警覺和知覺集中,從而能快速準確地選擇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教師在概念教學前設計一些啟發性和指導性的問題,努力去影響學生的知覺選擇,強化注意焦點,這樣有利于選擇、接收有用信息,在長期教學中要逐步教會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獨立的學習提高效率,進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教學目標。
二、公式定理記憶不準而出現差錯
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定理,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有學生記憶不準而在解題時出現差錯,有時剛學習結束時還能記住,但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因而在考試中失分。
出現差錯的原因主要是大腦記憶不夠準確,因此,我們要運用增強記憶的策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準確度,從而豐富學生大腦中知識的儲備量。
那么,怎么才能增強記憶呢?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策略是指記住所學習的材料或保持新信息的有效方法,這包括識記、保持和提取。研究表明,信息可以在短時記憶中保持較短時間,但是如果要在長時記憶中保持較長時間就要進行多次復述以及信息加工。復述的形式可以是聽、說、看、讀、寫、同學提問等,復述的策略也不少,例如,強制回憶、過度學習、反復復習等。要想增強記憶,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那么用什么方式編碼呢?表象編碼和語義編碼是最基本的方式,而效果較好的要算是語義編碼,所以,強化學生的語義編碼訓練是促進他們對知識掌握的一條重要途徑。相信通過這些方法和策略,就能夠加強學生對公式定理的記憶和理解,也能促進他們的記憶力,提高他們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思維不開闊導致出現差錯
數學中很多問題來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很多學生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思維不開闊,不能找到準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得到錯誤的方法和結論。這種差錯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思維能力不夠,做題的應變能力不強,從而不能順利解題,這也是制約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呢?認知心理學認為,我們應該這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重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并采用分析法、綜合法、抽象與概括、演繹推理等思維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要遵循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學習規律,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聯系,進而使靜態的知識內化到動態的思維中去分析和思考。另外,還要努力克服思維定式,培養發散性思維,經常反復體驗自己的思維過程,學會評價不同的解題思路,經常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在多種方法中選擇最優思路進行集中思維,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慢過程,不是短期就能見效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時時不忘提高學生思維的策略,一個善于運用認知心理學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會在不長的時間里思維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因思維不開闊導致的課堂差錯也會逐漸變少。
四、學習動機不強、興趣不足而出現不該出現的差錯
在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本來對所知識也已基本掌握,但學習積極性不高,無精打采,表現出無興趣,本來能做對的題目也無法做對,導致差錯。這種差錯在認知心理學上認為是學生認知動機不足,不能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出現不該出現的差錯。
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出現這樣的差錯,我們就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認知動機,使學生都能處于良好的認知狀態中,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所謂認知動機,就是指由學生的學習活動所引起的學習動機。認知心理學中的不協調論認為,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些認知因素之間出現了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也就是不舒適狀態,當有關的認知因素發生矛盾的時候,為了保持它們之間的平衡及協調,學生會改變自己原來的行為和態度,當學生發現不能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解釋新學習的內容時,會產生緊張情緒,從而產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并能積極地探索,如果解決了問題,原有的緊張感就會消失,從而會產生輕松感,進而增強了自信心。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在遇到緊張感的時候,怎么也學不懂新的知識,就會非常緊張,不平衡感就會得不到消除,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認知動機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良好的認知狀態,并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狀態,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避免上課無精打采,無故失誤的現象。
總之,高中數學課堂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害怕差錯的再現,有時我們還應自己設計差錯。對待差錯,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到差錯出現的原因,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看待這些差錯,并找到應對策略,我們只要做到了把握認知心理,善待課堂差錯,并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檢查、調整和評估自己思維的能力,一定能更好地促進遷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更多的新時代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 山東省鄆城第一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