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目的:評價強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學表現。資料與方法: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59例強直性脊柱炎的X線、CT表現,所有的病例均攝X線平片,其中CT檢查55例。結果: AS早期骶髂關節影像學改變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面不清,局限性硬化、侵蝕,蟲噬樣破壞,關節強直等。就病變征象而言,X線可與CT顯示的基本相同,但CT對細微結構可顯示得更加清晰,能更直觀地反映病變的范圍及關節間隙的改變,對早期病變顯示優于x線。結論: 骶髂關節骨質發生侵蝕、破壞、囊變、骨質硬化是AS的早期征像,CT對病變細節顯示更清楚,對早期病變更具敏感性,對療效觀察更為有利。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 骶髂關節 X線攝影 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
【中圖分類號】R59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16-01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髖關節、脊柱旁軟組織等,致殘率高。男女患病比例約3:1。強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癥狀,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現出輕度的全身癥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于病情較輕,病人大多不能早期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AS幾乎100%雙側骶髂關節受累。筆者收集2010—2012年經病理證實的55例強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資料,著重探討其臨床和影像學表現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5例中,男性43例,女性12例,年齡17—46歲,平均22.3歲。臨床表現多為腰骶部疼痛,此外尚有髖關節疼痛、骶髂關節疼痛等癥狀,病史3個月~20年。
1.2檢查方法
X線檢查,采用日本500MA島津SHI.MADZUX光機。采用西門子全身螺旋CT機骶髂關節掃描,仰臥位,球管向頭側傾斜20-30,層厚5mm。
2.結果
CT分級情況:0級:正常骶髂關節。Ⅰ級:可疑病變,表現為骶髂關節面模糊,局灶性骨質疏松,關節間隙正常,6例占(10.9﹪)。Ⅱ級:輕度異常,表現為關節面模糊,局灶性骨質疏松和硬化,關節間隙改變不明顯,26例占(47.2%)。Ⅲ級:中度異常,關節面的侵蝕、硬化明顯,可見明顯的骨質疏松和囊變,關節間隙增寬或變窄,關節部分強直,14例占(25.4%)。Ⅳ級:嚴重異常,表現為關節嚴重骨質破壞,關節大部分或完全融合,9例占(16.3%)。
3.討論
3.1骶髂關節的解剖學特點
正常骶髂關節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面構成,分為前下部的滑膜部和后上方的韌帶部。骶髂關節間隙呈直線或S形低密度線影,直線者,X 線平片上顯示一個間隙;呈S形者,顯示雙間隙,其外側間隙代表骶骨與髂骨在前面形成的間隙,其內側間隙代表二者在后面形成的間隙,耳狀面就介于內外間隙之間[1]。CT上正常骶髂關節,滑膜部間隙在2 mm以上,< 2mm視為狹窄,> 5 mm視為增寬;韌帶部關節間隙則隨層面上升逐漸加寬。骶髂關節髂骨面骨皮質厚度不均勻,由前往后漸變薄,95%滑膜關節中部1/3在2 mm以上,而關節骶骨面骨皮質常均勻一致,且較薄,約3 mm[2]。
3.2 AS骶髂關節炎的病因、病理及臨床表現
AS骶髂關節病變原因有:①感染:在AS病人腸道內能夠檢出克雷白菌。②組織結構的特點:骶髂關節毗鄰直腸、膀胱及子宮(女性)、前列腺(男性)等毛細血管豐富與外界相通的有腔器官,增加了外界細菌感染的途徑。③免疫:HLA-B27白細胞抗原 (組織相容性抗原)與AS有相關性。④解剖位置:骶髂關節是人體的微動關節,活動度很小,但骶髂關節是重力傳導的必經要道,因而易遭受重力及外力的損傷[3]。⑤遺傳:強直性脊柱炎發病高峰年齡20歲左右,具有一定的家族性和遺傳性。主要病理改變從滑膜炎開始,繼而富于血管的滑膜肉芽組織顯著增生呈絨毛狀,形成“血管翳”,造成關節軟骨營養障礙引起軟骨破壞,繼而嵌入骨內引起關節面下囊狀破壞區,發現兩側骶髂關節面下的模糊毛糙和關節面下小囊狀透光區即可確診?;颊叨嗦苑喊l性或持續性腰背痛、晨僵、后仰時背痛加重,活動后好轉,有的坐骨神經痛、臀部、髂、大腿內外側、膝、肩、胸、關節疼。實驗室檢查HLA-B27多陽性,血壓增高,類風濕因子陰性。
3.3 X線平片和CT在AS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雖然目前已有多種診斷骶髂關節炎的方法, 但X 線平片檢查仍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手段, 其方法簡單、費用低, 應列為常規檢查。早期X線表現為骶髂關節炎,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中下部開始,為兩側性。開始多侵犯髂骨側,進而侵犯骶骨側。可見斑點狀或塊狀,髂骨側明顯。繼而可侵犯整個關節,邊緣呈鋸齒狀,軟骨下有骨硬化,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最后關節間隙消失,發生骨性強直。很多文獻也探討了X 線和CT在AS 早期診斷中的價值。對于X 線片無明顯改變, 而臨床骶髂關節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高度懷疑為AS 者, 應及時進行骶髂關節CT 掃描。CT 優點是能夠清晰顯示骶髂關節細微結構, 如骶髂關節面毛糙、骨關節面皮質中斷和關節面下小囊變等X 線片不能發現的征象,由此作出及時正確的早期診斷。據筆者經驗,X片對Ⅱ~Ⅳ病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診察手段,CT掃描只是更為準確,但確增加了病人接受的放射線量。本病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類風濕性骶髂關節炎:多見于女性,且多侵犯骶髂關節的上半部,關節面骨皮質密度減低,關節下出現小囊樣骨缺損,周圍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帶。HLA-B27陰性,而類風濕因子為陽性。(2)化膿性骶髂關節炎:為單側骶髂關節發病,早期關節囊腫脹,關節間隙增寬,隨后骨質疏松,骨質破壞、增生并存,骨性關節周圍軟組織鈣化。(3)結核性骶髂關節炎:常為單側關節發病,早期關節間隙增寬,可見散在斑點狀高密度鈣化及死骨,后期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冷膿腫或竇道形成。臨床表現常有低熱,血沉快,HLA- B27抗原陰性,結核菌素試驗多為陽性( PPT試驗)。(4)致密性髂骨炎:常與妊娠有關,多見于經產婦,髂骨面關節旁呈三角形的骨質致密影,關節面骨質無破壞,關節間隙無改變[4]。綜上所述,X線片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基本可以確診AS,對于不確定的早期病變應進一步CT詳查。
參考文獻:
[1]張英琦,劉偉等. 骶髂關節的放射解剖學觀測[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09,27(01):73-75.
[2]卞立新,趙萬家, 張文海.螺旋CT 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J]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9,12(03):3-5.
[3]陳愛麗.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X 線、CT 診斷[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0,14(06):939-940.
[4]王艷春,謝鴻光,林美金. 強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關節炎X 線與CT 早期診斷的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07(06):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