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摘 要: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綱要》精神,結合實際,對區域活動作了重新的認識,著重強調教師的科學用心:以一顆巧妙的“心”,拓展、利用有限空間;以一顆科學的“心”,發揮材料蘊含的價值;以一顆寬容的“心”,創造自主、寬松的活動氛圍;以一顆敏銳的“心”,洞察幼兒的需要。通過這些用心來有的放矢地創設區域活動環境,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區域活動;用“心”創設;有限空間
在大談素質教育、發展幼兒個性的今天,如何尋求到一種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發展水平,培養個性化幼兒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根據《綱要》精神,我們認為開展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對幼兒實施個性化教育、素質教育的最適宜手段,
但由于硬件設施的限制和班額太滿等諸多原因,幼兒園教師常常以此為由把區域活動的開展作為一種形式。我園本著“既然我們無法改造世界,只有改變我們自己”的宗旨,結合本園實際情況,對區域活動作了重新的認識,著重強調以教師的科學用心巧妙創設區域活動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
一、以一顆巧妙的“心”,拓展、利用有限空間
區域活動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更是幼兒個性發展的學習活動場所。怎樣利用好空間環境讓幼兒更好地發展,教師要有一顆巧妙且充滿智慧的“心”。一個良好的區域必定有一個舒適的活動空間。我們幼兒園因環境因素的影響,教室的空間范圍比較小,因此,在設計區域時就要巧妙地利用地面、間隔物和空中的環境。
1.地面
教師在創設區域時往往會忽略地面的利用。其實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在地面上活動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如:我們小三班的計算區《轉一轉,擺一擺》就很好地利用了地面的空間,我用即時貼在地面上貼了一個大正方形,然后用即時貼分出6格,在每格中貼一個小動物的頭像并貼一個數字寶寶,再用正方體的盒子做了一個大篩子,幼兒就可以在地面上操作,這樣就不會妨礙到其他區角。在地面上創設區角,不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而且增大了活動的空間。
2.間隔物
因環境因素,我們每個教室的區角與區角之間都有一個間隔物來作為區域的劃分,這樣更能清楚直觀地分辨出每個區角。例如:中二班,幼兒的人數較多,區角也就劃分得較密,老師用不同顏色的回形針一個一個巧妙地串聯起來,串上許多條,再從頂端垂下來,這樣不僅達到了間隔的效果還美化了活動室,而且可以在垂下的簾子上操作,真是一舉三得。而有些班級利用鋼琴作為間隔物,既可以達到間隔效果也可以把鋼琴背面作為“操作墻”。
3.空中
每一個區角的空間環境創設,都是老師有心的構想。我們不會因活動室小而減少區角的數量,相反,以一顆巧妙的“心”,我們可以把活動室的四周都能作為孩子們游戲的樂園。例如:大班其中一個科學角,讓幼兒練習平衡。教師巧妙地利用空中環境,在頂上懸掛了幾個像傘一樣的飯罩,再在飯罩下掛幾個物體,讓幼兒通過懸掛物體的數量來練習平衡。這樣的創設更是老師“有心+用心”的結果。
4.當然,在區角的劃分上,我們也注重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的空間特點設置最合適的區域,比如:我們把美工區放在窗口,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將自己做好的作品放在窗臺上展示;又例如,娃娃家,我們設置在午睡室相對安靜一點的空間內,這樣讓幼兒更有家的感覺。
二、以一顆科學的“心”,發揮材料蘊含的價值
材料是幼兒隱形的老師,是幼兒認識的中介和橋梁。教師在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都事先考慮到教育目標隱含在投放的材料中,讓材料有效地體現教育價值。
1.從幼兒身邊選取材料,并將收集材料的過程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
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收集區域活動所需的材料。幼兒可以通過看、聽、聞去獲得有關材料的信息來了解才料的特性,然后把材料加以分類,并引導幼兒通過交流討論哪個材料適用于哪個區角,該怎么用。把這些問題拋給幼兒,讓孩子們自行討論、解決。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獲取信息能力、分辨能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認識了材料的特性及相應的關系,獲得了有關的知識經驗。
2.投放的材料應物化教育目標
同一年齡段的幼兒應變能力和發展水平不同,當然達到的目標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所投放的材料對幼兒思維的挑戰、動作技能的發展、知識經驗的積累都應起到不同的作用效果。例如:中班益智區《貓捉老鼠》,生活中幼兒很喜歡拿吸管來吹、吸,根據材料投放,老師就制定了不同的層次目標,第一用吸管吹動老鼠;第二用吸管吹入指定的目標。第三用吸管吸動老鼠。這樣,通過眼、口肺等感官來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
3.因人而異,在同一區域提供層次性活動材料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供適于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根據幼兒的認知能力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
三、以一顆寬容的“心”,創造自主、寬松的活動氛圍
每個幼兒的興趣喜好都是不一樣的。創造一個寬松、自主、愉悅的活動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教師應給予幼兒自主決定的權利
在區域活動開始時,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區角,教師不應過多的干擾。例如:小班幼兒年齡雖小,但他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來選擇所喜歡的區角,不少文靜的孩子喜歡進入娃娃家玩;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喜歡手工區;而不少孩子喜歡進入建構區,拼搭一些他們喜歡的建筑物體。教師這時所做的只是一個旁觀者和引導者。
2.自設進區卡和活動規則
為了讓幼兒有序地進入區角活動,每個區角都會設立進區卡和活動規則。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也可以作為活動的策劃者和實行者。例如:區角生成后,我們讓幼兒自己商討、制定區角活動規則并自己設計進區卡。先讓幼兒自行討論,然后師幼共同歸納總結。進區卡是讓幼兒自己繪制簡易圖,然后再由教師整改并加以文字說明。這樣,幼兒不僅能有規則的活動,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培養了他們自主的能力。
3.教師應該始終是活動的觀察者和支持者
幼兒在活動中不小心出錯了,這時,不要急著提醒幼兒,更不能去責怪。先安靜地做個旁觀者看看孩子有沒有能力改正,等到他嘗試了幾次后仍沒找到原因時再耐心引導也不遲。其實,這也是培養幼兒對挫折承受能力的一種方法。允許孩子們出錯,說不定還會給我們驚喜的一面。我們認為幼兒是在不斷出錯、試誤的過程中掌握方法和積累經驗的。
四、以一顆敏銳的“心”,洞察幼兒的需要
幼兒在游戲中應有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的權利與可能。我們認識到活動過程是幼兒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在處理問題時要學會觀察等待,觀察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如,一幼兒在活動時遇到有難度且操作不了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提供輔助性材料或者啟發性語言使幼兒獲得成功。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做個實踐的有心人。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總會發生意見分歧的情況,教師需要先觀察再指導,并讓幼兒知道只有不斷嘗試才會得出科學的依據。每個幼兒對操作的材料都有新鮮感,幼兒對相同的一些材料的操作會產生不長久性,因此,教師要不定期地增加或補充材料,使活動更富有挑戰性。
在我們堅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教師應處處做個有心人,用心創設寬松的活動環境、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幫助幼兒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幼兒園)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