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丹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和豐富多彩的課堂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生思維;方法策略
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高中地理教學要做到與時俱進,這就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把講授知識作為課堂的重點,沒有強調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在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比較死板,不能靈活運用。因而教師應該將教材內容同實際生活有效整合,利用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大氣的運動”這一章節中,在課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是否感覺到我們貴陽在冬夏不同的季節風向有變化?而且不同季節的風感覺是不同的,有的溫暖濕潤,有的寒冷干燥。在講授季風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記住不同的風向,在課堂中給學生演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用歌曲加深學生印象,既強調了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又記住了不同的冬夏季風風向。效果十分理想,學生非常歡迎。教師從實際生活現象出發,通過對“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提問,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在生活中的實用性,也可以吸引學生主動探索地理知識。
因此,教師要靈活變化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使其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比如,在“陸地和海洋”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貴州龍、海百合的化石導入新課,讓學生思考:在今天的云貴高原為什么會出現海洋生物化石,它們是怎么埋藏在深深的地層中?結合實際,將教材生活化,教師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海陸變遷的過程。在進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學時,在課前準備一些相關影視資料,比如:《鳥瞰地球》《探索與發現》等等視頻,讓學生在欣賞視頻的過程中深化對教材的認識。教師用影視資料來輔助教學,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這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協作能力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靈活變化教學環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思考,讓學生逐步建立起地理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楊曉磊.高中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建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3(14).
(作者單位 貴州省實驗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