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良
摘要: 基于教師的傳統班級建設理念明顯落后于新時代的要求,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的和諧班級創建,學習環境構建的教育理念促使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創建班級文化,即培植學生主體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學生主體參與、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主體表現等基點構建和諧班級文化。
關鍵詞:高職學生;主體意識;和諧班級;班級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本身是非物質的,但是客觀的事物一旦沾染了意識便體現了人類的文化屬性。意識,作為一種主體文化的反應,本身帶有個體的主觀性,但個體意識一旦匯集在一起便具有了文化的特性而成為客觀存在。文化和意識同樣賦予了教育以特殊的內涵,離開學生有意識地參與,教育便失去了根基;離開文化環境的積極構建,教育便失去了依托,教育是一種主體間在文化下的互動。主體意識是基于每個學生的動態呈現,具有個體性;和諧班級文化是基于群體的穩定呈現,文化一旦形成,對于個體來說它又有客觀性,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
一、主體意識——學生自覺發揮主體作用的前提
主體,是與客體相對應的存在,哲學意義上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實踐的對象,為屬性所依附的實體。在教育學意義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主體間性,教育內容及其影響因素都是客體,客體被兩個主體共同作用的同時又將兩者有機聯系起來。所謂主體意識,就是指主體的自我意識,它是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自主意識和自由意識是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 [1 ]主體意識是伴隨著主體認知、主體意志、主體情感而存在的,是主體處理主客體間關系、主體間關系的基礎,主體意識必然會在主體行為中得到體現。
二、以培植學生主體意識為基點構建和諧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一個班集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總會產生文化。班級文化又具有自構性,任何一個群體總會有自己的文化構建,差別僅僅在于這種文化是被動形成還是主動創造的。培植學生主體意識與和諧班級文化的構建又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培植學生主體意識能提高和諧班級文化構建的進程,推動和諧班級建設。
(一)以學生主體參與打造特色的物質文化
荀子曾經說過:“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這都說明了物質環境對人的作用。[2 ]物質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熏陶作用的環境培育,對班級成員具有感染、陶冶、提升的作用。整潔的教室環境,優美的環境裝飾,合理的桌椅布局,這一切都能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作用。
以學生主體參與打造特色的物質文化,首先就要讓學生動手布置自己的教室環境。班級物質環境由學生自己打造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首要要求,通過指導學生合理規劃、小組交流、方案論證,并最終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實施,實現學生自己完成教室物質環境的布置。其次,讓學生布置合適的環境文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 [3 ]最后,讓學生維護自己的環境文化。教室環境的布置是一時的,但環境的維護是一個長期的日常過程,讓學生維護自己的物質環境文化就是培養學生養成關注環境的意識,使學生時刻留意自己的環境變化,從而發揮環境文化的長期效用。
(二)以學生主體地位制訂嚴肅的制度文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精神文化的現實反映,是班級物質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約束力的文化,對班級成員具有約束、規范、導向的作用。制度文化又可以劃分為“外加的制度”和“內生的制度”,制度文化建設是一個由“外加制度”到“內生制度”的演化過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提升過程。文本制度必須被賦予主體屬性才更有價值,只有實現“外加制度”的“本土化”“內生化”,才能顯現制度文化本身強有力的約束力量。
以學生主體地位制訂嚴肅的班級制度,要做好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學生要參與制度的制定。通過賦予學生制度建設的參與權,提高學生對校園制度的敬畏感。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制定制度,可以提高校園制度的可行性和服務性,提高學生對制度的認同感;第二,制度體現學生承受度。外界強加的制度一般具有普適性,也帶來了抽象性,只有將其具體化制度才具有可行性。單純的“拿來主義”,只會導致制度的“水土不服”。“惡法不如無法”,只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制度才是和諧的班級制度,只有體現學生身心的制度才能為學生擁護和接受;第三,建立開放的制度。學生制度建設旨在提升學生素質,而不是壓制學生發展,要以學生主體地位制訂開放的制度,重視制度的執行評價環節,體現制度的“人性”,在制度的制訂和執行時多從“人之好獎不好罰”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揚民主,最終實現“內生制度”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效果的擴張作用。
(三)以學生主體表現培育規范的行為文化
任何團隊都有集體行為,行為傳達著精神,行為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班級行為文化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班級行為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傳導力的文化,對班級成員具有傳導、模仿、認同的作用。班級行為文化同時又是一種行動文化,葉圣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到:“要有觀察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該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 [4 ]因此,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最為直接有效。
以學生主體表現培育規范的班級行為文化,就是建立以學生日常表現為基礎的班級交往禮儀,協調學生之間的關系。首先,明確禮儀行為。制度與禮儀的區別在于,制度是靠約束發揮作用,禮儀是靠提倡形成氛圍。班級行為文化建設中,按照“大學生文明規范”明確要求,發揮禮儀的引導作用。其次,內化禮儀內涵。將禮儀內化為學生的素養,發揮正面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白禮儀的必要性,認識禮儀的作用,從而實現將禮儀內化直至同化和順應。再次,養成禮儀習慣。通過學生的主體表現,發揮學生的自我監督、自我管理作用,使學生不斷矯正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以學生主體個性推進和諧的精神文化
文化作為人的創造,必須是人在精神上把握的東西,即是說它首先是人們在觀念上擁有的東西。因此,這里認為文化有在觀念上精神上的存在,這就是精神文化。班級精神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提振力的文化,對班級成員具有克制、提振、凝聚的作用。在班級文化系統中,班級精神文化是核心,處于絕對的“領袖”地位。同時,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又是深層次的建設,不是簡單地等同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建設,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班級 “文化”豐富了,卻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的原因。
以學生主體個性推進和諧的精神文化。首先,充分挖掘校訓精神。校訓作為一個學校的精神凝練,具有深厚的底蘊和巨大的內涵,挖掘校訓精神,使學生熟悉、認知學校歷史,培養學生熱愛母校、團結奮進的情感。其次,創作個性化的班徽、班歌。以學生的時代個性創作屬于學生的班徽、班歌,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滿足學生張揚個性、融合團隊的需要。最后,培植理想信仰,提升價值追求。團隊是建立在共同志向上的,在中學時代培育學生積極上進的精神面貌十分重要,基于學生個性,培植個人理想信念,提升班級價值追求,能有效提振班級精神文化。
(五)以學生主體體驗營造溫馨的情感文化
人是生命的精靈,擁有意識、體驗和情感。心靈是精神活動的場所,心靈的本質就是精神,沒有心靈,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義。心靈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設計都更重要。 [5 ]班級情感文化一種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化,對班級成員具有感染、關懷、鼓舞的作用。當前,社會情感文化逐年弱化,加強高職學生情感文化建設,有利于完善學生價值體系。
以學生主體體驗營造溫馨的情感文化,就是讓學生充分體驗和諧班級的自我構建過程。第一,讓學生體驗幫助同學。和諧班級氛圍的構建就是班級成員和諧關系的體驗過程,培養學生幫助同學的意識,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感受班級情感。第二,讓學生體驗關懷他人。引導學生建立關懷他人的情感意識,教育學生學會付出,共同建立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構建溫暖的教室氛圍。第三,讓學生體驗差異,從而理解他人。在班級交往中,學生主體間必然存在差異,存在差異就會有分歧,和諧班級文化是一種承認個體差異并追求共同理想的文化,班級情感文化也必然是在體驗差異、學會理解的過程中達成的。
(六)以學生主體觀念架構積極的網絡文化
當今,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的影響。網絡環境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性,網絡文化是班級文化在虛擬空間的延伸,是班級隱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具有輿論影響的文化,對班級成員有輿論、凝聚作用。以學生的主體觀念構建網絡空間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觀念,用大眾的、理性的、科學的文化架構虛擬空間,建立積極的、有效的、互通的班級網絡文化。
以學生的主體觀念來架構自己的網絡空間,就是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推動班級和諧、進步的功能。首先,引導學生完成主體觀念是前提。網絡文化是一種虛擬文化,具有任意性和抽離性,很容易造成文化失控,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主體觀念就是培植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這是實現有效班級網絡文化的第一步。接著,建立理性的主體自我意識,幫助學生找到真實自我,從而建立合乎學生真實環境的網絡空間,避免學生自我迷失,導致網絡意識與現實意識的脫節,從而使學生喪失自我。最后,班級網絡文化應該包括物理網絡、虛擬信息、互動平臺、信息媒體等全方位文化,是面對現實文化的網絡依托,班級依托全方位的網絡路徑,構建有效互通的、積極的班級網絡文化。
三、結語
“教室”是離教學、離學生生命最近的場所。“班級”是離教育、離學生心靈最近的空間。培植學生主體意識是“教室”和“班級”融合的鑰匙,這一融合便出現了和諧的班級文化,它能使每個學生的呼吸與節律都變得柔和,大家能夠安心、輕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構筑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系,在“班級”里構筑心與心之間的真誠信賴。只有這樣,學生的心態才能是開放無拘的,教育也因此變得異常輕松愉悅。
參考文獻:
[1]方世南.主體意識與自我意識異同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3):16-18.
[2]崔華前.試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貢獻[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33-136.
[3]王學廣.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淺談班級文化建設[J].新課程(下),2014(2):146.
[4]彭鳳飛.養成教育——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著力點[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8(6):218-219.
[5]薛曉陽.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新視野[J].教育研究,2003(3):26-31.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