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以依


[摘要]日本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對音樂教育中的合唱更是十分推崇。文章從中日文化交流時,看到日本學生合唱產生震撼開始,由此引發了對于中小學如何進行合唱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中日;文化交流;中小學;合唱教學
一、現象
日本西京高校附中與我校成為友好學校已有好幾年時間了,每每日本修學團來蘇時,都會表演一個全體同學參與的百人合唱節目,指揮、伴奏都是學生。雖然聽不懂歌詞,但每次都被他們精彩的演唱感動,驚訝于為何一百多人,每人都唱得那么投入,每人都能夠參與四聲部的合唱。
這次,有幸能親自隨我校訪問團同去日本。西京高校附中的同學在歡迎會上的演唱,再一次給我帶來了震撼。我仔細地觀察了每位同學唱歌時的姿態和神情,每人都是雙腿分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地垂于兩邊或放在身后。臉上沒有刻意的笑容,有的只是對歌曲的投入和聲音穿透力、和諧程度的關注。他們做到的完完全全是用聲音來打動人,而根本沒有我們在一般合唱比賽中關注的隊形變化、要求的程式化的面部表情等等。
二、了解
回國以后我查閱了部分日本音樂教學的資料。
現代日本是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的,認為音樂教育對養成學生“自主性”、“自立性”、“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諸方面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日本的學校音樂教育豐富多彩、成績顯著,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中小學,都有正規的音樂教室,實行多媒體教學,各種電教儀器、三角鋼琴、打擊樂器等設施齊備。這不僅為所有學生識譜、唱歌、演奏器樂、欣賞音樂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日本中小學學生的健全發展。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注重集體性的合唱、合奏,將集體性的音樂活動作為培養和養成“團體主義”意識的手段。
三、思考
(一)讓扎扎實實的歌曲教學重返音樂課堂
1.引導學生溶入歌曲情感
例如我在教7年級第四單元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時,先請同學們回憶小時候媽媽哄他們睡覺時唱的歌,然后我演唱了自己哄女兒睡覺時的歌曲,一下子就把同學們帶到了溫馨的、洋溢著濃濃愛意的氛圍中。這時,再播放勃拉姆斯《搖籃曲》的范唱或教師自己范唱,同學們在欣賞時就會特別投入,特別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母愛。
2.為學生搭建表現的舞臺,在過程中喜歡上歌曲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如能使學生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們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作為一位音樂老師,該是多么的欣慰。表現一首歌曲的方法很多,而我認為最基礎的怎樣唱好、唱出歌曲的情感以及用不同演唱形式來表現歌曲最重要。例如《游擊隊歌》,我在教學中請學生體會每一句歌詞表達的意境,并根據每句不同的感覺來安排強弱的對比及漸強漸弱的變化,這樣的一首老歌,中學生們唱得津津有味。
3.延伸音樂創造性,培養學生音樂技能
當學生在學會演唱這首歌曲后,請他們再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會大大加深學生對于這首歌的印象和喜愛程度。二度創作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改變速度、節奏繼而造成歌曲情緒和風格的變化,也可以是編配打擊節奏或樂器伴奏等等。
如果我們能給每首歌曲找一個側重點,充分發揮這首歌曲能使學生愛上它的閃光點,扎扎實實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歌曲教學,那么我想學生也都會愛上教材上的優秀歌曲,讓悠揚的歌聲飄揚在音樂課堂。
(二)循序漸進地加入簡易的合唱形式,讓孩子們不害怕合唱
1.由淺入深的發聲練習
發聲練習是合唱訓練非常重要的準備環節,能讓學生理解、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并統一聲音。如果能在這個環節增強學生演唱多聲部作品的水平,讓學生感受和聲的和諧之美,不是更省時高效。例如運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方法中的聲部逐步加入法,在教師的手勢引導下進行以下發聲練習:
本條發聲練習由淺入深,以單音加人為主。我們既要引導學生找到橫向的旋律走向,又要找到縱向的和聲關系。然后再引導學生感受和聲功能圈進行的特點和發展關系。要唱到聲音通透、有樂感、和聲效果和諧也是不容易的1
2.引導學生感受中、低聲部的旋律特點
作品中往往中、低聲部的旋律感較差,學生會覺得不好聽而沒有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就要關注引導學生體會旋律中的音樂性。
例如人音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上冊歌曲《雪絨花》譜例:
1=G 3/4
我們以這首兩聲部的作品來說明。可以請學生用手比劃出高、低聲部“雪絨花”的旋律走向。發現高聲部是高低起伏的,低聲部是平緩的。如果把高聲部比作盡情綻放的雪絨花,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低聲部可以比作含苞待放的雪絨花。給高、低聲部的雪絨花以不同的音樂形象,對學生唱好低聲部就有很大的幫助。
3.各聲部逐步加入練習
我在教學中嘗試了聲部由少至多的配合方法:先唱低聲部,一遍后加入中聲部,成功后再加入高聲部,或者任意調換次序加強練習。這樣換著花樣演唱練習,比一遍遍直接三聲部練習效果好得多,學生也不容易覺得枯燥。
(三)天長日久的堅持、潛移默化的影響
要提升學生的合唱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不斷的累積。作為一線音樂教室的我們,要始終抱著這一信念把合唱教學灌輸到每一節音樂中去,并且還要營造起整個校園合唱的氛圍。例如廣播中經常播放一些中學生比較喜愛的、比較貼近他們生活的合唱作品、校園藝術節中組織每班的合唱比賽、每周的班會課中找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合唱曲來演唱等等。
“合唱”是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一個學校音樂教育水平、教師素質的窗口。“合作”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樂《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通過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合唱教學就是一種培養學生良好合作意識的非常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