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敏
摘 要:小學語文既是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F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師生關系;開放性學習;創新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積極開展人本化、興趣化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營造民主的師生關系
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成功課堂的保障。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要徹底放棄傳統師道尊嚴的教學思想,要把學生擺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教學中積極參與其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的積極參與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
二、挖掘開放性學習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形式多樣化,活動豐富化,大力提倡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挖掘開放性學習動力。例如,在課前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視頻片段將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智慧,讓學生暢所欲言,張揚個性。比如,在學習《游園不值》這節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的描述想象滿園春色,感受春天之美,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興趣的基礎上舒展靈性,釋放活力,體現語文學習的特色。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既要認識語文教知識學習的價值,同時又要將它們與務實求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區分開來,在尊重客觀邏輯規律的基礎上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草原》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通常只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課文,而忽視了對文章結構進行理性分析,這樣就無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真正意義。所以,我們既要認識到文章紀實性文字的事實,又要進行邏輯合理性審視,在剖析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人之常情”和歷史背景,讓學生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否則,單從課文的描述來講會顯得太絕對、太抽象了,而且單從一次聚會就說明漢蒙兩族一家親會讓學生覺得邏輯上過于牽強,造成誤解。所以,在尊重客觀邏輯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大語文老師要敢于大膽創新,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郭獻瑞.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學策略[J].成才之路,2011(8).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小城子鎮第一中心小學校)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