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碧花
摘 要:對機電專業教學改革的背景、重點和做法進行探討,旨在使廣大教師積極實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評價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發生變化,從重學歷到重能力,重職業道德和價值觀,人才規格和內涵不斷發生變化,加快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就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一、教學模式改革的背景
職業中學的學生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生源質量差,素質低,雖然少了升學競爭的壓力,但是他們必須面對就業單位的嚴格篩選,因為用人單位往往更看重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對理論聽不懂、不愿聽,操作跟不上、不愿做,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煩,形成了教師不愿講、學生不愿聽的尷尬局面,專業課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就業需求。因此機電專業改革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
我們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所謂“教學做”一體化,就是理論實踐相結合,教中學,學中做。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課堂車間化、教師師傅化、學生徒弟化、作品產品化。
三、教學模式改革的做法
1.整合教材內容,圍繞技能編寫教材
機電專業教材改變傳統的學科型教材,符合學生認知和技能養成規律,把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項目進行整合,體現“以服務生產實踐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廠實踐活動為主線,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原則,突出職教特色。在專業課程的整體教學內容處理上,刪除過時的內容,增加新工藝和實用內容,減少理論繁瑣的內容,增加實踐個性的內容,使整個專業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企業生產的實際。我們以“項目、任務”為基本思想,重構學科教學。打破原來各學科體系的框架,教材順序,以課題(模塊)為單元,以項目、任務為主線,通過設計不同的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融為一體。
2.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1)改革教學設計
鑒于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差別,課堂教學重點是教學設計。教師根據所教模塊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機電專業現在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過程導向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2)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載體上,以產品、任務、工作過程、生產過程、情景等為載體;在學習方式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職業人”的要求,對涉及“工作領域”的具體項目任務進行能力分解,教師引導學生學,進行必要的講解、演示和指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學生在“做”的基礎上,邊教邊學,通過動手操作感悟,來掌握技能操作要領,不斷內化、建構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逐漸形成職業能力。這些教學方式使學生分組討論,自主合作的機會比較多,使學生增加感悟、增加體驗、開展獨立的思考。
(3)改革教學評價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踐行、自主操作,我們提高過程的權重,實行多元評價,堅持實踐操作考核為主,平時表現為輔,嚴格對學生進行考核。
我們提高過程考核權重,從師生、小組、班級等多方面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①自我評價,學生對自己完成任務效果進行評價打分
②小組評價,組長根據學生在組內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
打分
③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打分
綜合以上三項成績確定每一個學生的任務完成成績。
四、“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效果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關注學生的愛好,根據學生的需求,適時調整內容和方法,運用各種時機和手段,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也使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樹立了信心。因此,主動參與的學生多了,愛思考、愛提問、愛動手的學生增加了,多數學生也因此走上了良性學習的軌道。很多學生說:“現在的這種課堂教學實在是太好了,有什么不會的,老師立刻就會借助身邊的設備給我們講解,既形象又生動。到了需要動手的時候,老師直接讓我們實訓操作,實訓設備就在身邊,很方便。一邊學一邊練,學得快記得牢。”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實踐、重創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應用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實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其偉.塑造成功教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05.
[2]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科學出版社,2009-04.
[3]孔曉華,周德仁,汪宗仁.電工基礎.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07.
|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