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時期,逐漸冷靜下來的人們開始了自我降溫,并試圖反思對運動中諸多不適宜的、激進的成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魯迅率先加入了反思的行列,并通過小說《傷逝》表達了對這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的深刻思考、審視與反思。
關鍵詞:五四;啟蒙;反思
作者簡介:朱曉晨,男(1989-),遼寧營口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一、中西文化的立體影射
《傷逝》創作于1925年10月,正值“五四”退潮時期。
在《傷逝》文本中,涓生和子君這兩個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是多重性的。第一,涓生和子君這兩人“角色”的不平等。涓生是接受了“五四”浪潮洗禮的,擁有新思維的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啟蒙者形象。子君則扮演了被啟蒙者的角色,睜著懵懂的雙眼等待著、接受著啟蒙者兼戀人子君的喚醒或者說灌輸。二者有意無意間將這兩種身份帶入戀愛中,必然使他們無法了解真實的彼此,這也為這段感情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第二,二者在戀愛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涓生深受五四個性解放影響,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愛情對他來說或許只不過是為了排遣心中的“寂靜和空虛”。在不斷探索和啟蒙的道路上,愛情是應該有的,但不是必需的,更不是永恒的。而子君卻恰恰相反,她把所有的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涓生身上,對她而言,愛是生活的全部。因此當把她的愛人從生活中抽離的那一刻,其實也就等于宣判了子君的死刑。
涓生和子君的這種不平衡關系折射出新文化運動時期東西方文化的不平衡性,同時也揭示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暴露的問題。涓生是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的知識分子的代表,而子君則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盡管發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吶喊,但更像是一句激情的誓言,在激情過后子君還是那個飼油雞、喂阿隨的子君。這就導致了涓生后期對子君的厭倦,就像厭倦一切傳統和封建。當民主和科學以挑戰與攻擊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面目出現的時候,其本質已經演化為一種情感的宣泄,很難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正如涓生和子君的愛情,二人帶著強烈的啟蒙的激情走到一起,啟蒙成了愛情的媒介,成了二人世界中蹩腳的第三者。因此當激情退卻,這段情感就失去了維持下去理由。
在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乃至辛亥革命相繼失敗后,中國傳統文化逐漸遭到排斥,到了五四時期,這種排斥性被無限放大。西方文化不但是思想資源更成為價值評判標準,中國傳統文化則遭到整體性的否定與批判。大批激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沖破舊壘,對中國傳統文化采取猛烈攻擊,并試圖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對于廣大知識分子希望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這種渴望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但有時候未免急功近利,使得五四文化運動中的精英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極度疏離,而對西方文化則有意、無意的呈現出某種歸附性,甚至來不及分析傳統文化中合理的可供現代轉化運用的成分,進而出現矯枉過正,造成傳統文化的斷裂。
二. 啟蒙者的先天不足
除了從整體上體現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思考,魯迅更多地關注了文化運動的執行者即“啟蒙者”。新式知識分子作為文化革命的主體在運動中得以充分展示他們的活力,當這些啟蒙者們以一種思想先進者的姿態向子君這樣的“被啟蒙者”傳播新思想、新觀念的時候,他們似乎帶著某種先天的優越性。在歷史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啟蒙者”以未來的領路人的形象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啟蒙者”自身也常常因此自覺不自覺地帶有俯視的姿態。針對這種現象,魯迅在《傷逝》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所謂“啟蒙者”的優越感來自何處?誰來對“啟蒙者”進行身份規范和價值判定?魯迅率先將矛頭指向了“啟蒙者”自身。
小說中的主人公涓生就是這樣一個啟蒙者,他是新思想的代言人,他渴望做時代的先行者,但在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前,他們并不如自身所想象的那樣可以力挽狂瀾。當困難出現的時候,他們也會會空虛、會軟弱、會動搖甚至墮落。當面對平庸的生活的時候,涓生將自己的價值觀橫加給子君,認為愛情不是柴米油鹽,而是“更新、生長,創造”。當面對生存壓力的時候,他又把責任推卸給子君,成為一個怯懦的自私者,一個虛偽的利己主義者。雖然我們不能以此來完全否定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啟蒙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涓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魯迅的目的就是為了將這些爭議、擺在人們面前,然后動員所有人一起思考、審視、反省。魯迅對涓生自身弱點的審視也就成為對普泛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自身弱點的審視。
五四時期的啟蒙者宣揚個性解放、男女平等、反對封建專制,呼喚人的覺醒,然而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五四那一代人對于西方思潮的把握雖然尖銳,卻又是浮光掠影,未經真正消化的,是熱情匆忙的運用多于冷靜理性的思考于理解的,過分情緒化構成五四人的覺醒的基本弱點。這種對西方文化缺乏理性審視、過度情緒化的膚淺理解最終導致了啟蒙者自身的缺陷,釀成了悲劇。對這場悲劇的反思也正指向了對“五四”個性解放思潮的反思。
參考文獻:
[1]張春生.論《傷逝》中的涓生形象[J].天津大學學報,2000(2).
[2]錢理群.《試論五四時期“人的覺醒”》,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
[3]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