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東
摘 要:物理課不能只講究新鮮和熱鬧,而忽視真實的體驗。在物理教學中,要將課上得“真實、靈動”,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就要讓學生“心動”“行動”和“互動”。
關鍵詞:物理教學;人才培養;心動;行動;互動
當今,有些教師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的新鮮和熱鬧,過多地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物理上的力、熱、聲、光、電等生動形象的感官刺激上,而無法專注于畫面和圖像所蘊含的物理教學內涵。甚至,有些教師為了省事,干脆用一些動畫實驗替代了學生的分組實驗,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沒有真實的體驗,自然就不會發現問題,更不會提出新的問題,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自然就得不到培養和鍛煉,因此就弱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影響了人才的培養。那么如何才能將課上得生動、上得精彩,上出高效?我認為其“秘訣”就在于“真實、靈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才能讓課堂“靈動”起來呢?
一、心動——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
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送給學生;要挖掘教學內容的情感素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和動機;用情緒感染、引發學生情感共振,使其進入憤、悱的最佳學習狀態。這樣,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樂此不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將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在多個情境中,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動,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牽著鼻子學。
如在學習“變阻器”一課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舞臺絢麗的燈光、變幻的色彩,該情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夢幻般的境界,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然后提出問題:燈光的亮度為什么會改變?靠什么來改變?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就會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再如在學習“機械能和內能”這一章時,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情境:播放神七飛船發射的情景,隨著指揮員一聲命令點火,只見“白色的水蒸氣從火箭的底部噴涌而出,隨著一聲渾厚、低沉的巨響,火箭離開發射平臺,升入空中,并開始傾斜、旋轉。聲音震耳欲聾,大地也在晃動。托舉著神七直沖藍天”,從而引出問題:“火箭剛離開地面升空時動能、重力勢能、機械能怎樣變化?”“白色的水蒸氣是怎樣形成的?”“火箭升空的過程中伴隨著怎樣的能量轉化?”等,由此導入新課。貼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使其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上述導入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知識與技能的目標,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行動——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全員參與
心動才會有行動。心理學指出:“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有所獲。”新課程強調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教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走向成才。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如在學習“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一課時,我會讓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自己動手連接電路,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有何規律?然后在組內交流探討實驗結果和實驗中遇到的種種情況。由于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
例如阿基米德說: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現有10N的水,能否讓它產生20N的浮力呢?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想排開一定的液體,容器中應有更多的液體等待著要排。要想產生20N的浮力,就得排開20N的水,容器中的水應該大于20N。10N的水是不能產生20N的浮力的。實際是否這樣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找大小兩支試管,使大試管恰好能套住小試管,在大試管中放入0.1N的水,在小試管中放入0.15N的水,小試管自身重為0.25N,與里面的水總重為0.40N,把小試管慢慢放入大試管中,可以看到,小試管沉到一定程度時,就懸在大試管中的某一位置,是大試管中0.1N的水把小試管及里面的水(0.40N)給托起來了。因此,對阿基米德原理中“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直觀解釋就是“物體在液體以下的部分”體積的大小。那么學生很可能會提出:“用1牛的水能否浮起幾十、幾百、幾千牛的物體呢?”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探究怎樣才能達到這樣效果。(如果兩個容器吻合程度很高,就可以產生更大的浮力)
另外,為了讓整個課堂真真實實地動起來,在課堂上,千萬不要忽視那些稍微差的弱勢群體。我們要想讓他們動起來,就要給他們吃一些偏飯,創設條件讓他們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和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對了或對一部分,及時鼓勵他們進步了,讓他們也體驗成功的樂趣。試想,這樣一些弱勢群體也能夠帶著興趣參與課堂,這樣的課堂又怎能說不是百花齊放、生機盎然呢!
三、互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相長,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思考、合作、交流,發展思維,活躍心智,成長成才。那么,怎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呢?
合作,不僅指生生之間,也有師與生、生與家長、生與一切人之間通過分工、交流,互為資源地進行學習。在新世紀,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合作與交流的技巧,才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發展服務,使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力爭做到三個“最佳結合”。即注意情感,誘發興趣,使學生心理活動得到最佳結合;強化質疑環節,把教師設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的過程與學生求疑——大膽質疑——創造性解疑過程最佳地結合起來;教師的精講和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得到最佳結合,以實現教與學的真正互動。互動式教學既優化了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更充分發揮了“師”與“生”兩個主體的相互作用,實現了最佳的物理教學效果。因此,互動式教學既是教改的春天,更是學生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袁柳,王進.如何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科技信息,2011(16).
[2]羅海東.關于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
壇,2014(25).
(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初中)